讲述情感依恋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有哪些经典实验?

心理学有哪些经典实验?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頭條萊垍

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喂食物时都摇铃铛,狗看见食物就会分泌唾液,当狗对铃铛形成条件作用后,只摇铃铛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

2.视崖实验

视崖指人的视觉能觉察到深度(悬崖)。

科学家准备了一张桌子,桌面的一半是可见的木材,另一半是透明的玻璃。然后科学家把孩子放在桌子上,看他们是否会无视悬崖而爬到玻璃那一面。

3.皮亚杰三山实验

在沙丘上摆放了三座山丘的模型,让儿童从前后、左右观察这些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拍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其指出与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一人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相符。结果发现,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4.睡眠剥夺实验

研究人员阻止被试进入做梦阶段,即“快速眼动阶段”。当被试睡着后,进入“快速眼动阶段”时,他就被强制唤醒。在接连剥夺了几天做梦之后,被试几乎都会出现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发脾气、表情呆滞等情况。頭條萊垍

5.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到一所小学,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结果每个上了名单的学生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其实他撒了谎,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6.责任分散效应

研究人员让72名被试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当假病人大呼救命时,72被试要作出自己的选择。结果显示:一对一通话组中,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对一通话组中,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心理学有哪些关于爱情的有趣的实验研究?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曾说:我们虽然越来越有智慧,但亲密关系却越来越难以修炼。

越来越多的人,在爱情最初期,总是能攻克一切困难,与爱侣坚守爱情;然而最后还是无疾而终。究竟爱情需要怎样经营?恋爱中又有哪些心理学的小常识呢?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情感受到阻力时,人们经受的磨难,便瞬间化为催化剂,反而促进男女双方的感情。

感情越是容易受到阻力,越是容易激发强烈的情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诚挚相爱,但是因为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面对眼前的风雨,他们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以命抗争。

就是因为爱情的力量,才使得他们二人敢于冲破家庭仇恨。

不仅仅是小说里,生活中那些不被周遭认可的恋人,那些因为异地相隔天涯的情侣,都会视阻碍为仇敌;而此时自己的伴侣如同一位和自己站位于同一阵线的战友一样,在同一个阵营下与自己同仇敌忾。

所以,障碍本身会增加人的逆反心理,就好像青春期不允许早恋,我们却偏偏想要尝试一样

2. 间歇性强化

心理学家曾经用三只猫做过一个实验:

将三只猫放在三个不同的装置之中,第一只猫只要按动按钮,就给它猫粮;第二只猫按动按钮后随机给猫粮;而第三只猫不论怎么按都不给猫粮。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观察发现,第二只猫按动按钮的频率是最高的。

在感情中也是同理,不确定性的给予对方奖励,往往能让你的伴侣更加兴奋。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男生在约女生的时候,一些“傻白甜”类的女生总是会次次赴约,这就让男生觉得索然无味;而对于一些“猫性”比较强的女生,她们会随机性地接受邀约,让男生摸不清规律,猜不透她们的想法。其实,这时候女生已经开始随机奖励了。

间歇性的随机意识,对于男性来说更受用。因为男性这种生物,会本能地对拒绝自己的人产生猎奇心理

如若你总是有求必应,那么男人对你肯定的热情便会一点点冷淡下去,只会觉得你索然无味;但如果你对他总是保持若即若离的感觉,就会让男人对你着迷,对你也更好奇,这样他便会有一种更想要征服你的感觉,你们的恋爱也会更刺激,更甜蜜!

3. 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原则。

虽然说,我们在与人交往甚至恋爱中,不能一味地以貌取人,但是在这个一切都看“脸”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人会通过你丑陋、邋遢的外表去窥探你那颗善良的心

同时,第一印象也会在两个人今后长期交往中,对彼此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

当你第一眼看到一个人,感觉他的阳光、积极的,那么之后,对方和你说的每一句话,你潜意识里就会往积极、正面的角度去解读并且会对他充满好感;反之,如果一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是阴郁、低落的,那么即便他后期想要传递给你正能量,那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力气。

我有一个朋友,在爱情中一向是相信一见钟情的。因为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完全取决于她日后如何与之交往。可见,初次见面时的感觉,直接影响了一个人对伴侣的整体评价。

人,都是视觉动物,通过视觉而生的激情,往往能让两个人迅速坠入爱河。

所以,准备恋爱的适龄男女们,一定要好好打扮一下自己的外在。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女孩子出门一定要化妆?就算倒垃圾也不例外?

评论最高的回复是:因为你的真命天子,有可能就在你倒垃圾的那一刻与你相遇

虽然第一印象并不能完全决定以后的恋爱关系,但是它的确是恋爱男女间相处初期的决定性因素。重要程度不可小瞧哟!

4. 磁场效应

我们都说越努力的人越幸运,其实在爱情中,也是一样。

爱情总会适时地降临在期待它的人头上,而这类人,必定是在爱里越挫越勇的。

梁咏琪的一首《原来爱情这么伤》唱尽了所有失恋少女的悲痛与伤怀。我们周遭也不乏很多被爱伤痛的人,始终站在原地,久久走不出来。

然而,很多人忘了,我们终归会与那个所爱的人不期而遇。但前提是,你需要先优化自身、提升自我价值。如若整天愁云惨雾、悲秋伤月,好的爱情也会绕开你!

我有一个学员,在结束了一段4年的感情后,准备重新迎接自己。失恋后的她并没有马上投入新的恋爱去寻找依靠,而是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气质;通过健身来改善自己的身材与形象。

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一次日常:下班后,独自一人到健身室学习中国舞蹈。当天只有她一个学员,老师也就只教她一人。

或许有人说这没什么,的确没什么,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常;但是这个日常的日期是:2018年8月17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情人节!

1年后,她通过自身努力换了工作,在公司的年会上与后来的先生相识。而当时年会上吸引到她老公的,就是她那段在健身室学到的中国舞蹈!

你的磁场就是你的号码牌。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永远记住,萎靡、低落的你一定不会得到缘分的眷顾;而一个心态乐观、积极的你,注定会与那个有缘人相遇。

以上就是我关于爱情心理小知识的几点感悟。真心希望每一对恋爱中的情侣,都能够将以上几个心理学小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恋爱交往当中。希望每一对“因为爱情”而相遇的恋爱,都能修成正果、长长久久!

皮亚杰有关恒河猴的实验证明依恋重要的原因是?

恒河猴的实验是哈罗做的。这个实验主要说明的是建立母婴依恋的重要性。

关于恒河猴实验结果哪个是对的?

恒河猴的实验是由发展心理学家哈洛设计的。 该实验验证了依恋理论,幼猴对母亲除了基本的饥饿等生理需求外,还有接触柔物质的需求。

谁创设了陌生情境来考察幼儿依恋类型?

(爱因斯沃斯)创设了陌生情境来考察幼儿依恋类型。

爱因斯沃斯采用陌生情境测验,从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界定了依恋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即安全型关系、焦虑—矛盾型关系、回避型关系。頭條萊垍

猴子依恋实验的研究意义

猴子依恋的研究也叫爱的实验,或者是哈罗的实验。这个实验研究动物之间都存在着接触暧昧,那么,儿童建立依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三岁左右建立母婴依恋,对他今后的人生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影响

判断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用刚出生的恒河猴做出的“三山实验”实验,有力的说明了母爱对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哈洛用恒河猴做的是有关母婴依恋的实验,一个金属母亲,一个毛绒母亲。

金属母亲那里有食物,毛绒母亲那里有安全感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的亲子实验:

01

最近在关注三个 “越来越”。

第一个 “越来越” —— 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 “越来越” —— 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小学,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 “越来越” —— “婴童独立教育” 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三个 “越来越”,让我揪心。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决定站出来放一个 “响屁”。

02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华生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 ——《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 ——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

03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 94% 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 —— 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 24 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 “有奶就是娘” 的理论 ——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 “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 “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 “铁丝妈妈” 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 “绒布妈妈” 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把头探到 “铁猴妈妈” 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 “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 “绒布妈妈” 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 “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 “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 “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

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04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而是由 “绒布妈妈” 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 —— 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 —— 繁殖实验。

▲ 不理睬幼猴

▲ 虐待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 “强暴架”,以此固定母猴身体,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

这工具果然管用,20 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 20 只母猴中,

有 7 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 8 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

有 4 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

只有 1 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05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推测这可能与 “运动” 有关,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 “绒布妈妈”,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让可以摇摆的 “绒布妈妈” 养育它们,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 —— 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 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 ——《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06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 —— 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 —— 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 —— 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

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

“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女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07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旷场实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房间里仅有 “绒布妈妈”,

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

当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 “绒布妈妈” 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 “绒布妈妈”。

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 “绒布妈妈” 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 “绒布妈妈” 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当哈洛将 “绒布妈妈” 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 独立并不是 “孤立” 和 “狠心” 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

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08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 —— 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在小猴 “无母” 地生活 8 个月之后,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 “绒布妈妈” 和 “铁丝妈妈” 的房间里。

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

幼猴在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 90 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因为某个 “关键期” 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 —— 孩子出生之后的6 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 6 个月呢?

因为小猴的 90 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 6 个月。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09

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这个实验叫 ——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小猴会不断顺着峭壁往上爬,但发现无法逃离后,便孤独绝望地安静了下来。

哈洛称之为 “绝望之井”。

▲ 绝望之井

两年后,将小猴放出来时,它们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喜欢远离猴群,呆呆地坐着,完全失去了猴子应有的活力,且拥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和攻击倾向。

哈洛试过很多药物和利用集体生活对它们进行治疗,但都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 —— 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

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第一,绝望 —— 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 —— 想毁了整个世界。

我想起了马加爵。

10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因为非常残酷残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后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 触摸 —— 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 运动 —— 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 玩耍 —— 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 ——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11

2009 年,《柳叶刀》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 9000 万。

2016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每 13 人中就有 1 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 “婴童” 和 “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皮亚杰有关恒河猴的实验证明?

恒河猴实验证明了“母爱的本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对婴儿的意义、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虽然哈洛研究的是在孤独环境中成长经历的猴子,但是他将其实验意义引申到了人类的母亲和婴儿关系上。因此,哈洛的实验对我们了解人类的母爱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证明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与情感及社会支持,是促使一个人正常且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回避型依恋都恐惧肢体接触和亲吻什么的吗?

先说结论,不一定。

再说这个问题背后折射出的回避型真正的心理原因——边界感不清晰。

我来解释下边界感,比较容易懂的边界感是物理边界感,好比——

桌子的四个边构成以内的部分是桌子,超出之外的部分是空气。

那么,在桌子上放东西,东西是安全的,你不可能把东西放在空气里吧?

对于回避型来说,物理边界感好识别。

因为,比如和恋人过了热恋上头时期,就会很清楚知道“你是你,我是我”,于是身体界限划清楚,帮助自己确定这个心理界限。

如果,和聊得比较熟的朋友进入暧昧期了,对方都觉得差不多要在一起了,感觉明明就是这么个意思啊,但是回避型反而一下子缩回去了。

为何这样?

因为此刻又是一个边界不清晰的问题出现了——

回避型不知道你们的暧昧会让你产生想越界的感受,但是ta只是觉得这么聊天双方都开心,没想跟你怎么着,ta分不清这种做法会让你们心理距离融合在一起,ta以为只是一种“社交策略”而已,可你怎么就要跟我身体接触了呢?

所以,必须从物理边界——肢体不接触拉开距离。

你要知道,回避型的脑回路本身就很不同于普通人,那么确定让自己在寻常世界中活下来,必然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和标准,用可视化的拒绝肢体接触来让自己内心划开距离,不被影响,不必为他人负责,来做自我说服。

但是,如果你说的是,亲密关系中会不会发生亲密肢体接触和性行为?

这个其实和回避型关系不那么大,或者说,这个问题还要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回避,你还要看这个人的——

性道德性需求和你的体验感跟你的关系程度

回避型往往会回避情感交流,但是交流反而是沟通感情的渠道。

如果你们双方都对彼此身体满意,而且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矛盾,符合彼此性爱体验的需要,那么就跟你真正赢得了回避型的内心一样,回避对你异常忠诚,在性生活上,回避也是一定会给你最佳的体验。

当然,关于这里,你需要大大方方引导,如果对方回避,可能是很怕在你面前表现不好。

最初的几次,你可以给回避型带来一些新鲜的体验感,并且后续也不要把它当任务,轻松一点,制造双方都无负担的感受,总是增加游戏性和神秘感,这时候回避也同样会在性生活上慢慢越来越优秀,会主动解锁新技能,且回避其他异性,只愿意跟你为爱鼓掌。

最后,默默说一句,如果你只是担心夫妻生活问题的话,回避型其实是最好引导的,但是需要你自己的性经验和开放度要在ta之上,且掌握主动的度(最好是欲拒还迎),那么这个问题就好解决啦~

最后,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内容,可以浏览我的主页,或者直接私信我。

以上。

我是心理咨询师周楚涵,本硕博三个专业的青年学者,一个一路(无论情感还是专业)都在试错中成长起来、乐意反思和总结,愿意陪你一起成长的心理咨询师。

有问题记得私信,说出你的故事或困扰,我将为您进行一对一解答!

添加老师微信 qgzx5520(长按复制微信号)或LINE ID ve1314 可享受一对一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