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拥抱的情感心理学实验,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拥抱的心理学意义?

每个人的内心是有一些孤独的,是渴望温暖的。所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拥抱,会给人温暖的感觉。特别是来自陌生人的拥抱,会让人的内心破防。随着拥抱,会让人压力会释放和缓解,甚至疼痛会减轻,心情也会随之放松,身体的血液循环自然也会变好。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谢邀:

铭科心理

01

最近在关注三个 “越来越”。

第一个 “越来越” —— 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 “越来越” —— 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小学,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 “越来越” —— “婴童独立教育” 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三个 “越来越”,让我揪心。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决定站出来放一个 “响屁”。

02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华生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 ——《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 ——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

03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 94% 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 —— 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 24 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 “有奶就是娘” 的理论 ——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 “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 “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 “铁丝妈妈” 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 “绒布妈妈” 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把头探到 “铁猴妈妈” 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 “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 “绒布妈妈” 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 “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 “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 “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

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04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而是由 “绒布妈妈” 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 —— 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 —— 繁殖实验。

▲ 不理睬幼猴

▲ 虐待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 “强暴架”,以此固定母猴身体,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

这工具果然管用,20 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 20 只母猴中,

有 7 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 8 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

有 4 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

只有 1 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05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推测这可能与 “运动” 有关,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 “绒布妈妈”,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让可以摇摆的 “绒布妈妈” 养育它们,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 —— 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 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 ——《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06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 —— 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 —— 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 —— 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

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

“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女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07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旷场实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房间里仅有 “绒布妈妈”,

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

当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 “绒布妈妈” 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 “绒布妈妈”。

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 “绒布妈妈” 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 “绒布妈妈” 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当哈洛将 “绒布妈妈” 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 独立并不是 “孤立” 和 “狠心” 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

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08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 —— 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在小猴 “无母” 地生活 8 个月之后,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 “绒布妈妈” 和 “铁丝妈妈” 的房间里。

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

幼猴在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 90 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因为某个 “关键期” 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 —— 孩子出生之后的6 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 6 个月呢?

因为小猴的 90 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 6 个月。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09

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这个实验叫 ——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小猴会不断顺着峭壁往上爬,但发现无法逃离后,便孤独绝望地安静了下来。

哈洛称之为 “绝望之井”。

▲ 绝望之井

两年后,将小猴放出来时,它们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喜欢远离猴群,呆呆地坐着,完全失去了猴子应有的活力,且拥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和攻击倾向。

哈洛试过很多药物和利用集体生活对它们进行治疗,但都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 —— 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

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第一,绝望 —— 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 —— 想毁了整个世界。

我想起了马加爵。

10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因为非常残酷残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后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 触摸 —— 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 运动 —— 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 玩耍 —— 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 ——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11

2009 年,《柳叶刀》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 9000 万。

2016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每 13 人中就有 1 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 “婴童” 和 “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男女拥抱后心理发生了变化?

看两人是什么关系了。頭條萊垍

1、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系。拥抱后彼此感情会更深厚,友谊会更牢固,思想也会更开阔。

2、情侣。拥抱后两人的心会拉的更近,从从前的有些陌生,到现在的亲密无间。尤其是第一次拥抱后,两个人之后的关系会突飞猛进,很快会谈婚论嫁了。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的亲子实验:

01

最近在关注三个 “越来越”。

第一个 “越来越” —— 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 “越来越” —— 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小学,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 “越来越” —— “婴童独立教育” 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三个 “越来越”,让我揪心。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决定站出来放一个 “响屁”。

02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华生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 ——《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 ——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

03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 94% 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 —— 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 24 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 “有奶就是娘” 的理论 ——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 “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 “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 “铁丝妈妈” 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 “绒布妈妈” 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把头探到 “铁猴妈妈” 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 “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 “绒布妈妈” 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 “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 “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 “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

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04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而是由 “绒布妈妈” 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 —— 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 —— 繁殖实验。

▲ 不理睬幼猴

▲ 虐待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 “强暴架”,以此固定母猴身体,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

这工具果然管用,20 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 20 只母猴中,

有 7 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 8 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

有 4 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

只有 1 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05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推测这可能与 “运动” 有关,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 “绒布妈妈”,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让可以摇摆的 “绒布妈妈” 养育它们,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 —— 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 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 ——《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06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 —— 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 —— 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 —— 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

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

“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女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07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旷场实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房间里仅有 “绒布妈妈”,

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

当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 “绒布妈妈” 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 “绒布妈妈”。

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 “绒布妈妈” 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 “绒布妈妈” 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当哈洛将 “绒布妈妈” 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 独立并不是 “孤立” 和 “狠心” 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

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08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 —— 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在小猴 “无母” 地生活 8 个月之后,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 “绒布妈妈” 和 “铁丝妈妈” 的房间里。

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

幼猴在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 90 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因为某个 “关键期” 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 —— 孩子出生之后的6 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 6 个月呢?

因为小猴的 90 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 6 个月。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09

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这个实验叫 ——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小猴会不断顺着峭壁往上爬,但发现无法逃离后,便孤独绝望地安静了下来。

哈洛称之为 “绝望之井”。

▲ 绝望之井

两年后,将小猴放出来时,它们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喜欢远离猴群,呆呆地坐着,完全失去了猴子应有的活力,且拥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和攻击倾向。

哈洛试过很多药物和利用集体生活对它们进行治疗,但都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 —— 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

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第一,绝望 —— 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 —— 想毁了整个世界。

我想起了马加爵。

10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因为非常残酷残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后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 触摸 —— 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 运动 —— 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 玩耍 —— 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 ——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11

2009 年,《柳叶刀》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 9000 万。

2016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每 13 人中就有 1 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 “婴童” 和 “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情侣拥抱有几种方式?

1、礼节性拥抱。

拥抱礼多用于官方会见场合或者商务场合,其要领是:两人相对而立,各自上身稍稍前倾,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环拥对方左肩部位,左手环拥对方右腰部位。拥抱一共三个回合,首先向对方左侧拥抱,然后换右侧拥抱,最后再向左侧。

2、浅抱。

保持一定距离,一方将上身前倾轻轻抱住对方,不必过于用力,持续时间较短,可轻柔地拍拍对方肩膀或是背部。浅抱可用于拥抱不太相熟的人,或者安慰他人时。

3、熊抱。頭條萊垍

顾名思义就是抱得紧紧的,通常用于熟人之间。一方抱住另一方的脖子,两人的头部紧靠,或者从腰处互抱。这种拥抱非常热情,最适合久别重逢。

4、深情相拥。

一方轻轻地将双手从对方双肩滑落至腰间,然后抱住其背部下方。或者一方轻轻地搂住对方的脖子,让他靠向你并将头靠在肩膀处,也可深情地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这种拥抱多见于情侣之间,能够表达对伴侣的依恋和喜爱

扩展资料:

拥抱的5大益处

1、拥抱增强人与人的信任

当我们拥抱某人时,会释放后叶催产素(也称为“拥抱荷尔蒙”),它会让人感到愉悦,内心温暖。

这种化学物质也与社会连结有关。迪堡大学心理学家马特·赫滕斯坦(Matt

Hertenstein)曾在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中说,“后叶催产素是一种神经肽,它会提高人的贡献感、信任感及连结情感,它提供了与他人连结的一种生理基础及结构。”

2、拥抱能降低血压

拥抱后身体释放的荷尔蒙不仅会产生愉悦感,也有益于身体健康。据NPR报道,当有人触碰你时,肌肤上的知觉就会激活压力感受器——潘申尼小体,潘申尼小体会给迷走神经发送信号,迷走神经是大脑中负责降低血压的区域。

3、拥抱会减弱对死亡的恐惧

在有关恐惧及自尊的研究上,《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出,拥抱及触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死亡的恐惧。研究发现不仅是人与人的拥抱,即使拥抱一些亲密的物体,如泰迪熊,也能舒缓人对死亡的恐惧。

首席研究者Sander

Koole在此项研究中指出,“即使是人与人之间短暂的、普通的触摸也能帮助人们有效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人与人间的触摸是一个强大的机制,即使是触摸物体,也能够给人灌输生命重要性的信息。”

4、拥抱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拥抱及身体接触变得越来越重要。此校的心理学家Janice

Kiecolt-Glaser说,“岁数越大,身体也就越脆弱,因此身体的接触对健康越来越重要。”

研究发现,孤独感,尤其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增加压力,引起健康问题。通过拥抱他人,我们可以马上感到与他人的关系更近一步,会减少孤独感。

5、拥抱减轻压力

拥抱时,体内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会马上降低。拥抱孩子,能够缓解孩子的压力,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埃默里大学对老鼠做的一项研究发现,触摸与减轻压力有关,尤其在生命的早期。研究总结,人类也会有这种情况,孩子们处理压力的方式与先天能力及后天培养都有关。

拥抱及抚摸宝宝会让孩子安静下来,缓解压力。所以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多点拥抱吧頭條萊垍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你会拥抱吗

人民网-拥抱的5大益处

喜欢抱抱的人是什么心理?

这完全是每个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頭條萊垍

只不过是有的人很大大方方地表达出来,有的人不善或不愿表达而已。

我经常说:咱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严重的“皮肤饥渴症”:

夫妻之间;

亲子之间;

甚至同学同事之间……頭條萊垍

还美之名曰这是“含蓄的深沉的有修养的爱”。

我们说人是高级动物,别忘了其关键词是“动物”而非“高级”,高级不过是修饰词,本质上我们都不过是动物罢了。

既然是动物,就会有亲密接触和亲密行为的需要。

试想一下,哪个新生儿不渴望母亲的怀抱呢?

正是这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使我们获得了“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这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基础,通过“抱抱”:

我们满足了身体的饥渴;

我们与同类建立了联系;

我们被接纳;

我们被信赖;

我们的身心都得到了安慰;

我们从中都吸取了力量!

从现在起,頭條萊垍

学会说“抱抱”吧,

去拥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谢邀回答。

有些女生喝酒后喜欢和不同的异性拥抱是什么心理?(希望答案可以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

源自释放,平时因为习俗或礼节不能表现的,酒后少了抑制。这都是属于正常的表现,如果表现激烈的话,说明平时经常压抑自己。

还有一种科学的说法就是,女生喜欢挡风墙,这种拥抱,能让她们拥有一种准踏实的感觉,没有一个女人会喜欢随时可能无依靠的感觉。

男女拥抱时,女生会是什么感觉?

回答了:男女相互拥抱时,都是体现两个人的真质情感,才会有如此行为,有着各自不同的感觉。

一、男女拥抱时:那是一份很纯朴的感情升温,很自然会有一种亲密感,男女乃是异性相吸,不同性别,有着不同的美观视觉,在东西方都有着男女不同方式拥抱,亲情、男女好友、男女恋人,等等都能拥抱,他(她)们代表的意义不同。

二、女生会是什么感觉:女人本身对情感特别敏感,男女触电、男女心动、男人与女人会有一种冲动的行为所表现,感觉世界是你们俩人的,那种美美的幸福感,心里甜蜜蜜,做什么事都精神百倍,信心满满,不厌倦。

只有世界的真情,才会有所行动表现,才会使这个社会和谐,和平有好相处,感觉多么美好。(世界是美好的)

~~人生美景

怎么拥抱女生才会让她有感觉?

可以这样做的:

一是在女孩子比较高兴的时候,可以紧紧的拥抱她,双手合抱。

二是在拥抱的时,与她的脸紧紧贴近,她会享受的

女人拥抱男人的心理学?

爱和喜欢,这样做让她体会到了做母亲时的感觉,把男的投射成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内在的小孩,他童年应该很需要这种被家长抱的感觉,但是却没有,成年了把自己当成内在的父母去抱投射成男友的内在小孩,说白了,就是这还是她的需要,一种过去没有满足的需要。

48个诡异心理学,你知道多少?

1、据说,当你失眠的时候,你将会在别人的梦里出现。

2、一个人喜欢你的程度,一般和他回你短信的速度成正比。

3、研究发现,人在难过时流的眼泪中,含有较多因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美国圣保罗·雷姆塞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

4、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睡前玩手机,频繁发送电子邮件,会影响睡眠质量,使第二天情绪变差,易焦虑、沮丧。

5、把你所有的不幸总结成一句话,然后问问自己:“3年后,这对你还重要吗?”相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6、喜欢一个人是种感觉,不喜欢一个人却是事实。事实容易解释,感觉却难以言喻。

7、照镜子时间长了,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很陌生。

8、88.8%人哭后情绪能得到改善,只有8.4%的人哭后感觉更糟。70%的人哭泣时不会躲着他人,77%的哭泣是在家里发生的,39%的哭泣发生在晚上,下午6点到晚上8点是最容易掉眼泪的时间段。頭條萊垍

9、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那个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那个先放弃。

10、西班牙Granada大学的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教育和死亡概念教育的研究中发现:人的学历越高,越不怕死。同时这种特征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后代。頭條萊垍

11、首先随意挑一个数字(0.1.2.3.4.5.6.7.8.9) ,然后把这个数字乘以2,加上5,乘以50,再加上1760,最后用这个数减去你的出生年份,你会得到一个三位数。第一位是你一开始选择的数字,剩下的二位数,就是你的年龄。

12、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

13、老师在黑板上写下 “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让学生给这句话加标点。男生的答案:”Woman,without her man,is nothing.” (女人,如果没了男人,什么也不是。)女生的答案: “Woman,Without her,man is nothing.” (女人,没有她,男人什么也不是。)

14、英国巴斯大学曾经量过75名7岁儿童的右手手指长度。发现无名指较长的儿童,数学成绩较好。食指较长的儿童,英文成绩较出色。

15、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结婚越早,婚姻质量越高。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逻辑:等待的的时间越长,结果越好。研究表明,等待只对22岁以下的人有意义。因为早于22岁结婚,婚姻成功率会急剧下降。但22岁以后就无需再等,等到30岁以后,婚姻的失败率也在上升。

16、睡眠不足,会容易发胖。每天睡5~6小时的人,平均比每天睡7—8小时的人重6—8磅。当正常睡眠时间被剥夺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抗压激素,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第二天的食欲也会增强。如果早晨必须7点起床,前天晚上最好在11点左右睡。睡前可以泡个热水澡或读本小说。

17、国外研究发现,50%三岁孩童会说谎,四岁会骗人的占90%,12岁的儿童几乎都会说谎。孩子说谎,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认知功能发展越健全的孩子,说谎技巧就越高明,因为他们有办法圆谎。

18、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快乐情绪的影响,可远达三层外的人际关系。认识快乐的人,会让你变快乐的几率增加15.3%,认识有快乐朋友的人,会增加9.8%。

19、总感觉手机震动,废了半天劲掏出来却发现什么情况也没有。

20、心理学研究发现:妻子的容颜,与丈夫的性格和他对妻子的态度紧密相关。心胸宽广,不轻易发脾气的丈夫能够包容迁就妻子,使妻子享受充分的自由。妻子的皮肤更加光滑细腻,不易衰老,经常容光焕发。

21、心理学认为,从背后主动拥抱对方代表一种保护,表示拥抱者愿意主动给予被拥抱者爱与关怀。所以,采用这种睡姿,就代表这个人愿意给你爱的承诺,并且能从这种主动呵护和疼爱中感到幸福。

22、毁掉一首好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设为起床闹铃。

23、男人主动吻女人是突发事件,女人主动吻男人是预谋事件。法国《女性》杂志最新研究发现,在潜意识里,每个女人都希望被自己爱的男人拽住,摁在墙上强吻,这会给她们带来更多快感。

24、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就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香港,5个人有2个人读书看报。而在大陆,5个人中往往有两个人在讲话,另外三个人在听他们讲话。

25、男人通常不喜欢吵架,也不主动吵架,但他们擅长令女人忍无可忍找他们吵架。

26、进化学专家金泽智称,对伴侣比较忠诚的男性平均智商水平103,而不忠诚的男性平均智商为97。越是智商高的男性,越珍惜两性关系的专一性。以后就可以这样说了:你丫要是不忠,你丫就是弱智 !

27、关系越好的,往往是越爱损你的。和她说话时,你总是能自动屏蔽那些不爱听的。你的毛病她永远比你更清楚。碰到你以前喜欢过的人,她总是特别激动地喊你快看。有了小秘密,总是第一个想跟她分享。其实最关心你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打击你的。

28、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可是手机最终还是被偷走了。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29、美国心理学家称:男生和女生分别有6种基本的爱情需求。男生:信任、接受、感激、赞美、认可、鼓励。女生:关心、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安慰。

30、深夜来临的时候,是一个人心灵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想念最疯狂的时候。

31、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心理学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就希望藉以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

32、如果某个男人主动替你拎包,把你放在道路的里边走,主动为你拉椅子。不要因此而感激涕零,这只能说明他之前有无数个女朋友教过他这一点。而能让他记住的女人,永远是改变他的那个,而不是你。所以,越是细节完美的男人,对女人而言越是挑战。

33、麦兜说:有事情是要说出来的,不要等着对方去领悟,因为对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等到最后只能是伤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

34、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说2000个词,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工作一天,老公的那2000个词在公司就说完了,回家只想休息。而老婆还有5000个词没说呢,总要把它说完才能睡吧。然后很多杯具就这样产生了。

35、心理学上说,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頭條萊垍

36、这些心理常识你知道吗?①手干净的人更容易宽容他人;②婚姻幸福可帮助女性减压;③养狗比养猫更有利于身心;④自言自语有益健康;⑤易怒的人伤口好得慢;⑥移动家具可以改善心情;⑦人在饿的时候爱乱花钱;⑧独身者早死率比已婚者高一半;⑨爱脸红的人更容易被原谅。

37、张小娴:女人在床上流的泪,比在任何一个地方多。男人在床上说的谎,也比在任何一个地方多。

38、心理学说:凡是习惯咬吸管的女人,性欲强烈,一般的男人恐怕吃不消。所以,交女朋友之前,先请她喝奶茶吧。

39、拖延——最厉害的拒绝。

40、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但谁都可以从现在开始,书写一个全然不同的结局。

41、你说长痘了,老妈会说生孩子之后就好了;你说痛经了,老妈会说生孩子之后就好了;你说长胖了,老妈会说生孩子之后就好了;你说情绪暴躁,老妈会说生孩子之后就好了;你说胸太小,老妈会说生孩子之后就好了……八嘎,生孩子是女人的万能武器啊!

42、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女人愿意15个月不Make Love,以此交换一柜子新衣服。这说明,在男人心里,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而在女人心里,男人连衣服都不如。

43、保罗·皮尔梭:如果你生气了,请在面对爱人之前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你喜欢现在这张脸吗?

44、其实人生只有900个月。事实上,你可以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

45、心理常识:贝勃规律。原本1元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一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46、男人爱你的时候总会觉得你笨,处处要他担心;反之,他不爱你的时候,会觉得你聪明伶俐,不劳任何人操心。

47、调查显示:考完试检查的时候,55%的人认为改答案会损害成绩,只有15.5%认为会改善。但实际的情况是:58%把答案改对了,20%把对改错了,还有22%把错的改错了。

48、8.2秒陷入爱河:科学家认为,男人与女人第一次见面,关注持续的时间决定了两人是否能相爱。如果一个男人在第一次见面时关注女人的时间超过8.2秒,那么他就已经不止被吸引了。

添加老师微信 qgzx5520(长按复制微信号)或LINE ID ve1314 可享受一对一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