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何培养健康的情感,如何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

之前在网上做过一个心理测试小游戏,测试结果显示自己是一个负能量的人。如何管理情绪、培养健康心理?

人有时情绪会比较消极,从而产生负能量,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身边的一些人,何止是做心理测试,甚至还有人看周公解梦的呢!这是自身的一种觉醒吧。


估计是最近工作比较忙,精神有些压力,身体比较劳累,心情不太好导致积累了一些负能量。

我想任何人累极了都是如此,放松一点,给自己减减负吧!或许你可以通过做以下几件事,让自己心情平和一些。


首先,你可以把自己身体摆平,先让自己休息好。

人只要睡眠充足,就会神清气爽,心里也会平静一些!


其次,通过运动给自己减压,也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像游泳、跑步、跳操、舞蹈、看搞笑剧之类,都是非常好的减压运动或方法。


最后,找自己的好朋友倾诉一下,倒一下心里的不良情绪。

可能他不一定能解决你的问题,但听听也是好的,也可以起到缓解你负面情绪的作用。


如果这些都不能帮助你,那建议你看看专业的医生。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当人自身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时,求助外力干预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希望你能快点开心起来!


如何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

1.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找和自己在各方面差距太大的人,找个能势均力敌的人会让你们的相处更容易。頭條萊垍

2.充实自己,培养自信心,在对象面前要做到不过分高傲也不过分卑微。因为这样时间长了,别人都会受不了。

3.给彼此适当的空间,不要让恋爱成为彼此的束缚,恋爱应该是让彼此快乐的事,时常让你感到欢愉,而不是恋爱让你感觉很累。

4.恋爱期间,在金钱方面最好不要让对方一直为你掏钱,一味索取。保持自己有赚钱的能力,并能适当的AA。 頭條萊垍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

人的情绪控制事关人的一生,一定意义上说关乎长大后亊业的成败。人的情绪往往由人的气质决定,分先天和后天,尤其是儿童情绪控制培养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关键阶段。有些家长很重视孩子情商的提高,其实情商就是情绪和行为的培养。一般来说情绪和行为的塑造要在孩子五岁前完成,一直到成年都是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到了成人情绪和行为就很难改变了。所以,从心理发展学观点看是非常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的。

第一,是非观的初步建立。儿童期孩子的父母要以身作则,以示范作用影响孩子,让孩子时时处处看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事父母高兴,为什么事父母不高兴,做了什么事受表扬和批评。最忌讳父母对孩子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表扬,甚至溺愛縱容。

第二,爱憎建立。让孩子看到什么人和事不能做,什么人和事该同情、援助,培养善良的心和批评的态度。

第三,尊长之心建立。把尊老爱幼贯穿于日常,如吃东西能先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

第四,合众习惯建立。尤其是在幼儿园共用玩具、协作游戏等。出现分岐时要分清对错,不拉偏架,孩子受到委屈多安慰,多鼓励和疏導。

情绪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是从小事上体现的。只知占便宜,只知道以我为中心,社会化情绪能好吗?有一句都难以接受的话叫“龙生龙凤生凤”,如果换个思路考虑,自家孩子情绪的好坏养成,主动权不是在父母手中吗?

什么是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心理?

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理智的积极应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学生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n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往往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保持长期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有规律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科学用脑。\n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大学生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n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n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n  提示: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未来的主导力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风险关系到我们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我们每一社会成员的义务与职责,同时针对性的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也是保险的题中之义

普通人需要哪些心理学知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才无忌大夫答题:

这个问题很实用,也很宽泛,随意识流来回答下。

普通人需要哪些心理学知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呢?

一,如何面对焦虑与恐惧的心理知识

1,

一般的焦虑与恐惧,是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它们不影响生活,本身也不是个事。

但过于强烈与持久的焦虑与恐怖,就需要心理干预,甚至药物治疗。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惊恐发作等等。

举个例子:

荀子在《解蔽》篇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因为愚而善畏,导致涓蜀梁恐惧而亡。

这像一个寓言故事,和“刻舟求剑、削足适履、买椟还珠、滥竽充数……”一样。

寓言换个马甲在现实中持续存在。

有些严重的焦虑与恐惧者或多或少存在认知缺陷!

2,

联系当下的疫情,有不少杯弓蛇影的焦虑者产生,才无忌大夫在发热门诊就遇上不少。

针对这些人,可以使用正念疗法

简单地说,个人可以允许焦虑与恐惧存在,但一定要把焦虑与恐惧去中心视觉化(放到一个边缘的小房间),建立心理缓冲空间别反反复复去想它,减少相关信息摄入,该干嘛干嘛

要认识到怀疑不是事实,确诊不意味着死亡。

一切困难必然过去,凡事自有定数,结果与个人的命分有关。

3,

强化痛苦忍受技能。

分散注意力,自我安抚,改进当下思考(认知重建),能忍受痛苦才显示出生而为人的坚韧性

二,关于人生认知的心理知识

才无忌大夫把人生排个序:生活、工作、健康、爱、学习。

当然,每个人有兴趣也可以自己排序。

1,生活

无论风光与惨淡,每个人的根都在生活的平平常常之中。

生活中,讲人性。

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说人性。

本我,

就是人性中最靠近动物的东西,一样摇着你看不见的尾巴。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来看,稍高于黑猩猩一点,也就是欲,包括猎食、交配、征服欲(领导欲,比如打内战)。

表现为:极度自私、迫不及待、赤裸裸、血腥、快乐原则。

自我,

就是被现实环境、思维、规范、法律等所约束的人性的那一部分。

人性中大部分是自我,人群中90%都是普通人,在现实中行走。是袭常,不走极端,不特殊化、不装神弄鬼,就是通常概念的人。自我的生活,以“公平交换原则”最实用。公平交换原则:比如,2公斤猪肉换100个鸡蛋。

超我,

就是追求个人的优质人生,以道德为原则,追求奉献、爱己及人,众生平等,参禅悟道,近乎圣人与神仙。

本我、自我、超我的不调和造成了人的内心冲突。可为抑郁、为躁狂、为焦虑、为恐惧、为幻觉、为妄想、为纷争……

本我追求大快朵颐,比如,吃果子狸、穿山甲等野味,他决不皱眉头,而超我总在耳边一直说:罪过、罪过。自我在两处斡旋,最终产生出一个折中的结果来。

一个人有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智慧思维。

感性思维倾向本我;理性思维倾向超我;智慧思维是两者的合理比例,是自我,是现实的智慧,所以说,悟道在琐细的生活中。

才无忌大夫认为,智慧是执其三,也就是中庸与“半仙”。阴阳无隔就是道。

生活中,有交往。

用以培养人际效能技能,保持与他人关系、获得自尊,平衡个人欲望与义务。

交往是追求相互愉悦,是人生快乐的一部分。

交往的最高境界是双赢,如果你能自动使用双赢的策略,人生的境界就登上了顶峰。

有人说,不是什么状况下都能有双赢的结果的,此时,“克己复礼”或是“上兵伐谋、全军为上”可以为用

2,工作

工作为社会创造财富,也藉此满足自己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要。我们可以说放弃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不能说不需要工作。你家有矿,可以例外。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哈伊创立心流概念。

心流是一种对当下活动的入迷状态。

他强调每个人对工作要全身心投入。

3,健康

身体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心理学认为身体疾病会引起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引起身体问题。

变态心理学告诉我们各式各样心理有问题的人。

健康需要养护。

4,爱

一颗爱心,包括爱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最好保证。

爱自己

基础是接受自己,接受现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形体、行为、思维、情绪、感受等。

无论个人喜欢不喜欢,无条件接受。

克尔凯郭尔说:当我们不再否定真实的自我,绝望就消失了。

再进一步,爱自己就要找到归属感,爱自己就要尽可能扛起个人的社会责任,要扮演好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

当然,个人无力时,也可以回退到上述的起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永远有距离的!世界上没有人能达到!

爱别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心理学上说”同理心、共情“意思差不多。以同理心去理解别人,以共情去愉悦别人,就是大爱。

5,学习

要有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这个社会,一刻不学习都不行。

从心理学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重复,在大脑形成新的神经突触联结或在肌肉上形成动作记忆的过程,其中包括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综合等因素。

精通一门东西,可能需要3年,所以医学规培选三年,也就是10000小时定律。

三,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知识

1,情绪是自然存在的,我们要允许情绪以稍显无害的方式发泄出来。

2认知情绪的本质。

情绪是对外在环境及内心冲突的一种反应。

心理学家对比了全世界大多数人种的面目表情,发现在愤怒、喜悦等时都一样,

而且和人类近亲大猩猩、狒狒的表情也一样。

3,情绪的作用是预警与释放。

4情绪调节技能

心理学家艾克曼认为

情绪常在我们大脑意识到它之前发生,随着情绪失控是行为失控;

其实我们难以控制情绪;

情绪有超强的力量,我们难以抓回爆发的情绪,如同难以拉回出轨的列车。

强大到难以控制的情绪会碾压弗洛伊德眼里的力比多,击败我们所有的基本生理欲望。

为什么遇上同样的事,个人的情绪表现不一样的?比如,面对当今的新冠肺炎疫情。

古希腊哲学家爱皮克提图(epictetus)说:

“困扰我们的不是事件,而是我们内心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虽然情绪难以完全控制,为了降低情绪爆发伤人害己、危害公共安全,我们必须降低情绪爆发的烈度,延迟情绪爆发的时间,选择适宜的情绪爆发点。

避免情绪爆发的方法,首先是沉默,避开开骂、开打的模式;其次,转移,离开场景;最后,宣泄情绪,写下自己的情绪,或使用其他无害的方式。

心理学家认为,一些负性情绪来源于错误认知、错误信念,且与错误行为构成一个恶性闭环。认知来源于实践,改变一个人的源头,在实践中!如,交往与读书。

才无忌大夫认为:负性情绪是最大的心理问题,必须管控好。

四,及早发现心理问题

一般的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人们间断会遇上,比如心情抑郁、普通性焦虑等,散散心就会好的。

但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也不少。这个需要特别注意。

对于心理问题也需要早发现、早干预。

心理疾病也有潜伏期的。

当一个人较长时间内有坐立不安、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大脑空白、思维不连贯、脾气暴躁、易激惹、腰酸背痛肌肉紧张、心悸等情况,要注意到心理问题。

内心冲突与不满,最先显露在梦里。

那些做舒适的梦,或一觉到天明的人,心理往往没有什么问题。

而梦多,恶梦不断的人,就要警惕了。

精神分析的心理大师都强调梦的重要性和先知性。

春江水暖鸭先知,心理冲突梦先知。

梦以一种图片视觉表象,非逻辑方式告诉你自己的事,你的欲望与不满。

搞心理的喜欢随时记下自己的梦,或者重构梦。

五,正念等心理学知识

1,

mindfulness,可以翻译成正念、静观、留神

正念来源于佛教。被引进第三代认知心理学。

强调关注当下,不活在自己的大脑里(关注过去与未来);可以观察外在的一花一草,也可以观察自己一举一动;不做评价!观察而不评判,描述而不诠释,念念生、念念灭!心如明镜时时空时时见,是一种心理的“体育运动”。

通过这样的心理训练,把负性心理去中心化视角,从C位赶到边缘,创造间隔空间,把积极心理放在中心位。认识到概念化自我,不等同于真实自我,不等同于现实,去认知融合,使心理更有弹性。

2,

第三代认知心理学强调接受与改变,对心理问题先是接受,承认痛苦,同情痛苦,离开传统的“社会反应与无效环境“(道德指教有时就是无效环境,和冷漠一样!),然后,通过认知重构、技能学习等恢复心理健康。

3,

社会心理学

从众心理告诉我们保持个性的重要性。乌合之众是一种低智商与简单狂热的人群;正常、善良的人也会干疯狂的事情来,环境决定行为!勒纳告诉我们:公平、自由是有限的!

勒纳“公平社会”就像海市蜃楼!

4,

积极心理学

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的理论。

所谓习得性无助,通俗地说,是一种比较消极悲观的行为模式。当一个生物反复受到令它痛苦的刺激,却始终无法摆脱和避免这种刺激时,它就会在再次遭遇相同处境的时候选择不再挣扎。

塞利格曼后来创立了积极心理学,他强调幸福的人生是:

在生活中创造最美好的事物,并修缮那些最破败的部分。

好的社会关系像食物和温度调节器一样,对人们的情绪至关重要!

他提出幸福五要素:

愉悦感、成就感、做喜欢并擅长的事、温暖而持久的亲密关系、帮助他人。

六,说在最后

心理学知识很多,流派也不少。

它本身就是从哲学分出来,是智慧的结晶!也很容易沦为抽象与说教,但我以为是有益的。

心理学在国学、俗语、日常生活中,都可悟见。对于心理学,是每个人都懂得一些的;不以此为生,不需要太深入进去。

心理学知识不能确保心理健康,但一定对你的心理健康有帮助。

如何保持好健康的心态?

宁静是一种心态,一种平和安闲而怡然的心态。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阉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心。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其实就是守住了一份恬然,安详与美好的生活。请记住:淡泊明志,宁静方能致远。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情绪情感?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想你已经意识到了良好情绪情感对孩子的重要性。

积极正性的的情绪情感,会让我们的心保持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状态,从而可以去接纳更多的事情,让我们可以迎向和接近我们所追寻的东西。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能力呢?除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积极正向的鼓励和情感支持外,关于情绪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情绪觉知

培养孩子能够对自己目前的情绪情感有意识、觉察、觉知。比如当我们很生气时,声音和语速提高了八度,但我们很多时候对自己已经生气了却不自知,这需要我们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保持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觉察,知道自己是处在一种情绪状态之中。

2.情绪识别

一是帮助孩子掌握各种各样的情绪词汇,并能够识别出不同的情绪。我们常见的情绪包括开心、悲伤、恐惧、愤怒、感动、自豪、羞愧、烦闷等。这个可以通过情绪脸谱、情绪词汇接龙等游戏来实现。

二是帮助孩子识别是通过什么知道自己或者他人有情绪的,比如表情、动作、情境、旁观者的反应等;另外,了解是什么让自己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并觉察自己处在某种情绪中时感受是怎样的。

3.情绪表达

一是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二是能够在适应文化规范下,合适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4.情绪调节

当我们能够很好的情绪觉察、情绪识别、情绪表达之后,其实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就已经有所提升。

此外,接纳情绪也十分重要,在接纳情绪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提醒自己,那只是我脑海中的想法,只是我的感受和体验而已,它并不等同于我自己。

当然,情绪调节的方法因人而异,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最后,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进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t中学生心理发展,既然是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那它就是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变过程,儿童、少年的模式被打破,成人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呈现出一种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有人把这一过渡性特点叫做“成人感”与“孩子气”的矛盾。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t 頭條萊垍

\t

1.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頭條萊垍

\t

\t孩子自认为已经是个大人了,独立性意向、自尊心十分强烈。一方面想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教,希望家长和成人把他们不要当小孩子看待,希望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尤其反感父母那种絮絮叨叨的管教。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把过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小孩子,力图与过去的“我”一刀两断,常常通过口头或行动方式宣传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的心理学家把这种企图在心理上与对父母的依赖决裂,与自己的儿童时代决裂的现象叫做心理上的“断乳”。但是这种“断乳”却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第一,事实上中学生并未成熟,在认识、情感、行为上均未摆脱孩子气,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其他方面也不具备充分独立的条件。第二,现在许多学校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比如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学生不仅知识面狭窄,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第三,我国现阶段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一般不十分鼓励子女尽早独立,以至于上了大学、研究生,经济上还要依赖父母,特别是许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或望子成龙心切,或百般呵护,使中学生的依赖性往往还相当强,甚至有的孩子虽已独立工作、独立生活,但心理上、行为上仍然对父母十分眷恋依赖,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较差。比如许多学生考上大学后,入校报名时总是要由父母亲属护送;一些学生不知道手续怎么办,只好由父母跑前跑后到处奔波;一些学生连床都不会铺,仍由父母代劳。他们是被社会舆论称为“抱大的一代”。这种情况应引起家长们的深思。

\t

2. 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有限的认识水平的矛盾

\t

\t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对什么问题都想问个为什么,想学习、想思考、想探讨,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思维水平有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常会发生无目的、无计划、不加分辨、急于求成的学习和吸收。一个时期之所以出现许多中学生热衷西方哲学的一些观点的现象,如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等,与他们心理上的这种矛盾不无关系。

\t

3. 闭锁性与强烈地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頭條萊垍

\t

\t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中学生由于思维的发展,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广泛性、深刻性的发展,尤其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加之相应的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便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等特点,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首先表现为出现了“内心的秘密”,“自我交谈”的时候增加了,开始要在自己的房门、自己的抽屉上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他的东西,在没有人的时候写日记,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同时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比如我们问儿童某些问题时,他们可以不加考虑直截了当地回答,而问到中学生时,他们往往要考虑很多,有时坦率、直接、真实地回答,有时则不然。頭條萊垍

\t

\t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苛刻。因此,他们不仅与父母、师生之间不易达到心理相通,在同龄人之中也不容易找到真正“心心相印”、“相互理解”,能够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而常常感到不易被别人理解,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觉。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要求,中学生却强烈地想与人交往,得到理解。这一矛盾常常使孩子不能平静,个别人甚至变得性情孤僻。

\t

4. 自主性与被动性的矛盾頭條萊垍

\t

\t自主性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主观心理状态的一种倾向性,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的心理活动的自觉主动性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了,但总的来讲,在青年期以前孩子们的认识和行为还更多地由成人帮助进行控制调节,只有到了青年期,随着大脑的成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才出现了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这时起,孩子作为个体来讲更加积极主动。无论在认识上、情感上、行为上都力图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去思考认识、去体验、去行动。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他们要求并努力辨别是非真伪;在行动中他们努力按自觉确定的目的去行动,在各种活动中他们努力控制调节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并在活动结束时竭力总结经验教训以进一步确定自己今后应该怎么认识、怎么行动。但另一方面他们不善于自觉主动地控制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外部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被动盲目性。比如在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上,中学生非常想同成人那样控制自己,但因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却常常办一些傻事、蠢事,以至令其后悔莫及;常常跃跃欲试地想克服困难,完成确定的任务,但由于对任务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或对客观上的困难估计不足,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觉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水平的能力不足,而不能坚持始终。

\t

5.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t

\t中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理想,追求美好事物,因此常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这不仅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还由于富于激情的特点和逻辑思维的发展,驱使他们能反映现实环境并推测未来。但他们的激情尚不稳定,社会地位尚未独立,知识经验积累得还不足,因为他们考虑问题还未能完全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这又使他们不善于认识和对待现实,不善于在理想鼓舞下立足于现实去奋斗,对现实与理想的认识和设计缺乏稳定的意识倾向,往往只求得在想象中的心理满足,或者以错误的、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与现实,不善于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

\t

\t综上所述,中学生处在人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心理变化发展到成熟时期。心理发展的急剧性和矛盾动荡性,使孩子心理发展具有空前的速度和加大的动力。个性心理发展趋向稳定和倾向及心理内容的社会性的发展又增加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选择性。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教育?

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心理健康必须具备如下品质:

(1)对现实具有有效的直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

(5)注意基本的哲学的和道德的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能经常保持兴趣,能分辨工作的历程和结果,对两者都能欣赏。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和忧愁。

现在人们的交流中经常提到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但家长们往往还只是关心子女的学业和身体健康,而不去想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很多人不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心理健康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事。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理智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和其他人具有高效率的、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满足感或者是能愉快的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三者都要具备。

下面来谈一下心理健康的五个标准:

第一:正确的自我观念。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对自己都有比较切实的了解,有着正确的自我观念,这是健康的重要基础。因为一个人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对学习和学校生活才能适应,才能努力的发展自己,主动的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可能表现出自恃清高,去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如果做不好,就责怪环境或是把过失推给别人,他可能自己甚至对自己的命运都不在乎,可能自残,不肯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坦然的面对学习生活,这当然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了。

第二:满意的心境。

心理健康的孩子对自己包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感到相当满意,他们总是乐于学习,热爱生活,他们的聪明才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没有心理障碍,其智慧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盲目的认为自己长的丑、不聪明、羞愧或者嫌弃自己命不好,没考入一所好的学校,以致把学习和生活看成是负担,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三: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总是乐于助人,乐于和别人交往。在与别人相处时,他们肯定的态度多于否定的态度,对于自己所属于的机体都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是乐于做出个人牺牲去谋取集体的利益。相反,与集体格格不入,没有伙伴,不愿意和别人来往;或者不想用诚恳、谦虚的态度对待别人,不会容忍别人的短处或过失而和别人吵闹,不尊重别人;或者没有充分的证据就轻易的怨恨,敌视他人,总认为别人是靠不住的;或者是认为别人是可以欺负的,并以此为乐,这些也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四:统一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孩子基本都有正确的人生观,并以它为中心把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人生观和信念作为人格的核心,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个人具体的需要、愿望等,则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种改变,总是与其人生观和信念相一致,并受其制约的。如果不是这样,欲望背弃了信念,私欲和良心相互冲突,行动和思想互相矛盾,主体的自觉意识统一不了这一切,就会导致人格分裂。所谓人格分裂就是一个人兼有两重或多重相互对立的人格特点,随着个人心境或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交互出现,分别表现出片面的人格,这样就是不健康的心理了。这样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阵子慷慨大方,一阵子又吝啬小气;一会带待人温厚,一会儿又冷酷无情,而过后却又悔恨自责。

第五:个人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他们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别人的幸福发生冲突,就放弃或者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私欲,不惜采取反社会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规范与法治约束,妄取强求,那就不是心理健康状态,就会走向犯罪,成为违法者。

以上几项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家长们引导孩子改善心理状况,增进心理健康的目标。当然,并不是除了这五项之外就没有别的了,心理健康与否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包括智能、情感、行为、性格等多方面。心理健康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心理学研究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5?

心理健康的水平为个体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学生只有在其认识能力稳步发展、社会性发展正常、各种心理机能发育协调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其创造力,这种高级的心理能力心理健康与创造力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心理健康为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提供必需的认知、人格等心理条件;创造力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和基本内容,并促进认知、个性及适应性等心理品质的发展。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就曾指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深刻地说明了创造力人人有之,并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

创造力是在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达到最高水平,养成一定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

因此,它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精神神经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是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有把创造能力付诸实现。

托兰斯的研究表明,富于合作精神、心理健康的儿童与一般儿童处于同种智力水平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高。頭條萊垍

这是因为,这些具有合作精神的儿童更善于吸收其他儿童的建议。

创造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其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发展、发挥的基础。

其实,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已经注意到个人心理健康和创造才能的关系。

其文中指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天将降大任,\”增益其所不能\”,即有所创造),必须首先磨炼健康的心理品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即动心忍性,磨炼心智)。

孟子还提出,只要不断健全和发展心理品质,智慧就会像扑不灭的火焰那样燃烧起来,像流不尽的泉水那样喷涌出来。頭條萊垍

心理健康,其实质是个体的各种机能的协调和完善,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充分发展。

而创造力作为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最高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发展、发挥的基础。

对于一个患有多动症或精神分裂的学生,我们是很难将其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

另一方面,创造力发展的水平也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任务,也是个体完善、发展的基础。

积极维护心理健康,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再次,还要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做到防患于未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頭條萊垍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心理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外,还要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教师本身也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良好师生关系 当今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在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天平里,要求教师加进尊重、理解、信任的情感砝码。

同时学生的情感世界可塑性大,心灵比较脆弱,情绪易消沉,缺乏自省、自察、自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他们由少年期的天真坦率开始,转向隐蔽和内向,不愿轻易向人敞开心扉,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被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愿望,常处在自我矛盾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师生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推心置腹,心心相印,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依赖感、共鸣感。頭條萊垍

2、情感教育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手段。

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頭條萊垍

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间搭起情感的桥梁,经常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团结合作,教育的内容在情感的传输带上才能顺利进行。

情感教育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

教师首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把这种爱渗透到教书育人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仰其人敬其业\”;陈鹤琴先生的一句话\”我们教育小孩必须先了解小孩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教师平时要多跟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既做良师又做益友,搭起情感的桥梁,沟通彼此的心灵。頭條萊垍

三、给学生补充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就是学生生活中必须具有的几种需要 1、爱的需要。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

教师、父母要有实力雄厚心,给学生适当的爱。

同时,要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从学习、生活中领略到乐趣,产生愉快的体验。

如果缺少爱,缺少人际关系的融洽,将会带来心理疾患;如有青少年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爱而出现孤独、自卑、忧郁、苦闷等情况。

2、承认的需要。頭條萊垍

要教育学生把自己既做为观察者又作为被观察者,这才能使他们发现和被发现,承认和被承认在认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优缺点。頭條萊垍

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

\” 3、安全的需要。

这包括生活有保障,学习和活动正常,平时行动不受人欺侮等。

这些需要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果安全经常受到威胁,容易出现神经官能症等心理疾病。

总之,只有给学生补充心理营养,才能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某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兴趣促使个体去积极地探索新事物,并从中得到心理满足。頭條萊垍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

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

对新事物不断的探索是创造性人才的共同特征,这种兴趣是其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之一。

它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智力的充分发挥,增强他们的创造性动机,提高其观察事物的敏感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从而提高其创造的效率。

而且,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完成创造性活动。

培养学生对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比的培养。

五、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 自我意识是对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对自我关系的意识,能通过自我认识来分析自己的能力,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绪生活,通过自我监督组织良好的行为方式。

一个有创造力的学生的自我意识系统应是协调而独立的,他不会去模仿自己的父母和老师。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系统,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六、提高学生对失败的耐受力,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批评 创造性的活动是人们习惯的一种挑战,难免会有人不理解,甚至受打击。

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弱,这就要求人们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强化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和活动,而不要因为他人的批评、嘲笑去压抑自己的创造力。

从理论上说,任何学生在出生时都具有很大的创造潜能,许多学生在后来并没有表现出这种创造力,就是由于外界因素导致了学生创造性的自我压抑。

在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他人的批评,从中发现合理的成分,加以吸收利用;帮助学生认识创造性的工作一般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失败,以提高学生对失败的承受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以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展。頭條萊垍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以心理健康为基础,是学生发挥潜力的重要保证。

如何发展自身的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纯属正常形象。可是如果情绪过度了,恐怕就是心理不够健康了。

每个人遗传基因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秉性不同,身体状况和人生遭遇千差万别,有强烈的心理活动,只要是在正常范围之内,就不能说他心理不健康。

书归正传,怎样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要做。

第一,不要封闭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遇见挫折,看看别的人是怎么做的。

第二,尽量让自己见多识广,这样可以对挫折有个合理的解释,也可以利用转移注意力来维护心理健康。

第三,要知道,磨练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人不经历风雨的洗涤,就会弱不禁风。不要怕,要在社会里生活里工作里磨练自己。

第四,锻炼身体。这样不仅都身体有好处,也对心理有好处。

第五,投入文艺之中。音乐美术小说等,很多艺术形式,都能让我们解脱与升华。

第六,养宠物,钟爱花花草草,旅行。

第七,向人倾诉,不要憋着。

第七,接触哲学与宗教,关注历史关注名人传记。

第八,求助于社会朋友和医生……

……

添加老师微信 qgzx5520(长按复制微信号)或LINE ID ve1314 可享受一对一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