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表达语言,产品设计情感的表达要素有哪些?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具体内容是什么?

内容如下;

《设计心理学》共有五章;

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梳理了设计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着重介绍近年来设计-理最活跃的几个领域——可用性工程设计、情感设计和感性工学等。

第二章“设计中的感觉与知觉”将重点落干与视觉艺术息息相关的“感知觉”现象上,通过大量案例,深入浅出地破解设计中的感觉(特别是视觉)与知觉。

第三章“认知与学习”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将原型、特征、图式、表象、记忆等重要原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第四章和第五章聚焦于设计中的情感,一方面对情绪和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进行科学解读,另一方面着眼于设计现象,总结出设计中常用的情感激发方式和表现形式。頭條萊垍

第五章“设计思维与设计师心理”重点对此展开分析。

《设计心理学》为“中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系列教材”中的一本。该书强调经典性和实践性,精练篇幅、突出重点。全书在提炼出设计心理中最重要、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大量案例和图片加以说明和验证,并收录了作者近期的一些研究,如第三章基于“特征说”的基本形式特征分析,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提取设计知识的方法;第四章中运用量表和统计的方式验证人们对产品造型的情感体验,提供了运用定量方式进行设计心理研究的范例等。

设计心理学各流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设计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如何?

设计心理学的分类 按不同的内容可以分为创造心理学、产品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 按心理学的基础可以分为设计视知觉心理学、设计行为心理学和设计情感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关于设计心理的问题与方法,是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心理学是流派纷呈的学科,其中与设计艺术关系密切且应用较多的有行为主义流派、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义等。

行为主义也称行为论或行为学派,其核心思想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行为”而非“意识”,放弃了结构主义将意识分析成精神或心理元素的“内省法”。这里提到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外显行为指的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人的一切活动;内隐行为指的是通过仪器设备可以测量到的个体活动,如内分泌等。

完形心理学也称“格式塔”或完形论。格式塔学派的著作和观点也大量涉及艺术的问题,它反对结构主义的意识经验的元素观,认为经验或行为是浑然一体不可分解的,整体形态和属性,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即“整体不能通过各部分相加的和来达到”。例如一个三角形是一个完形,但它并不等于三条线的相加,三条线还可以随意做其他变化,但是三角形是更好的完形。完形心理学家对知觉、问题求解和思维感兴趣,并提出“场论”。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兼收并用了内省和客观观察的方法。

产品设计情感的表达要素有哪些?

我理解“产品设计情感表达”指的是产品能够引起人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思考一个产品设计的情感表达要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美

美丽的产品设计,可以建立起人对产品的最初好感,是用户产生进一步探究产品的基础。所以,产品设计,在工业设计、界面设计、色彩材质设计和品牌设计上要先赋予产品独特的美。

2,有限的沟通机制

你是否能设计良好的响应机制,在用户按下按钮那一瞬间,及时告诉用户操作的结果;产品操作流程是否跟用户的设想一致,让用户一直有种“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没有容错和防错机制等等。产品对人的积极有效的响应,无论是主动响应,还是被动响应,都可以使人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3,创造惊喜

当用户从初级小白晋升为资深用户后,他们对产品的感受会归于平淡。我们长时间使用某个产品,可能并不是因为它的设计好,而是周围大部分人的都使用,产生了依赖。这时,如果能在依赖之上有创新,必定会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比如社交软件中的emoji设计,它的出现,使得聊天更加有趣。有的公司,就专门做emoji。

4,持久的用户价值

好的产品为用户而生、为未来体验而生,它是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这也就意味着产品需要不断创新迭代,持续满足用户需求。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加速了产品设计的进度,几乎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一个app的设计和研发;硬件产品依据复杂度会长一些,但也在加速;5G时代有可能会更快。在这种快体验的、快消费的节奏里,能够持续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也就意味着不断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进而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设计实施的手段有很多,需要根据产品的类型进行调整。这些手段包括造型设计、色彩材质设计、图案设计、动效设计、光效设计、声音设计等。不同产品类型,侧重点不一样。

如何利用心理学来提升用户体验?

心理学在用户体验上的应用

用户体验是夹杂多种专业进行分支结合探索的,其中包括心理学、统计学、人类学、社会学、工业设计、设置结构设计等,做用户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探索用户的认知与行为,这里需要的就是需要心理学专业或相关知识的介入。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学方法:

1、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也是同理心,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产品或思考下一步要做什么动作或说什么。尽可能带入思考所面临的问题。

2、心理模型:通过用户行为、反馈收集,建立同类用户的心里模型,以便进一步对用户群体的心里进行揣测。

3、访谈:通过跟用户沟通,观察用户的语言是否紧张、是否犹豫等,判断对问题的确认性、重要性、满意度。

4、日记研究、轨迹跟踪法:设计相关文本对用户进行流程填写,对用户的填写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以上方法都是心理学方法在用户体验上的应用方法,更多的还是需要测试者敏锐的视角和洞察力,心理学在用户体验上占据很大作用,希望以上方法可以帮到你,谢谢!

情感心理学经典语录?

1、相爱到最后,重要的不是激情,而是感恩之心。并非因为感恩而要继续在一起,而是因为上天让你们继续在一起而感恩。

2、有些事情,你觉得别人不在意,其实每个人都在意。有些事情,你觉得是随便说说,其实听者真的有意。古话说出口伤人,真的是有道理的。尤其谈恋爱的两人,一句玩笑,可能会伤心很久。所以许多时候,谈恋爱真的不是用嘴和耳朵的,是用相互的温暖。陪伴,是心和心的拥抱。

3、再多的感情,也不过只欠一个转身。没转身,是爱人。转身了,就是陌路人。

4、一个意志坚定,敢作敢为的人,永远信任自己。老天赋予任何人以能力,无非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5、习惯能够改变命运;改变自己,从点滴做起;改变一定会有痛苦,但成果是辉煌的;好的习惯会吸引成功。

情感化设计和过度设计的边界在哪里?

情感化设计翻译成能听的懂的就是设计师个人情怀?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我说几点:

1.人们一般认为不进行过度设计就是没有设计,没有设计那还要你过来干嘛?

2.人们容易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设计,牛逼的技术就是做别人做不到的东西,同理牛逼的设计就设计出他们觉得炫的不容易实现的视觉效果。

3.人们普遍看重情感大于逻辑,因为缺乏逻辑的人遍地都是,却没有人认为自己没有情感。所以我以为在国内从事使视觉设计相对交互设计的工作更容易得到承认。

4.软件不是拿来看的,是拿来用的,而人们喜欢本末倒置,因为分析易用性太难了,而主观觉得好不看好是个人都能说上几句

这个问题让我回想起了工业设计史,包豪斯设计革命之前,装饰主义的设计十分盛行,复杂繁琐的装饰图案和造型元素远远大于产品功能本身。而包豪斯形式遵循功能的设计革命将设计变得极其简约,不仅满足了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也换取了很多民众简约美学的诉求。

再后来呢,人们逐渐觉得极简风格的设计感觉冷冰冰,缺乏情感,于是百花齐放的后现代主义来临了。

我觉得设计的平衡在于恰如其分的满足所在的当下人们对某一类型产品的功能层面的和情感层面的诉求。当某一层面满足过分了,就会出现过度设计。而评判的标准在于人们此时此景的感知。

添加老师微信 qgzx5520(长按复制微信号)或LINE ID ve1314 可享受一对一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