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为什么挽救大明王朝,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对明朝非常重要?

23岁明熹宗病重,已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为何还要全力挽救皇帝性命?

哈喽~喜欢读历史的各位小宝儿看过来!我是喜欢写历史故事说废话的老龙!

我们老祖宗有句古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封建集权制度下,大臣是依附于皇帝存在的,尤其是明朝的制度皇权的地位是绝对的,他们的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新君继位就敢直接拿朝中重臣开刀,魏忠贤太监出身而已,更是离不开皇帝的庇护。

《一》:新君继位,太监翻身

1:明熹宗在即位前,可以说是过的十分凄惨。父亲朱常洛身为太子,都不得皇祖父万历皇帝喜欢,自己这皇孙更是过的不用说了。当父亲朱常好不容易登基,结果沉湎酒色,纵欲淫乐,仅仅当了一个月天子就驾崩了后,他在东林党人极力支持下,最终被推上了皇位。

朱由校:可谓是在众多势力博弈的夹缝中艰难上位的,穿上龙袍的前一刻,其养母还命妃子传令朱由校不得继位!

2:皇位当上没实权,只有依靠太监。虽然朱由校成为了皇上,但东林党人觉得首功是他们的,对明熹宗过多的要求,少了很多尊重,让朱由校感觉不到皇帝权力存在感。此时的太监魏忠贤,作为朱由校乳母的客食出现了,面对魏忠贤所谓忠贞,朱由校终于找到摆脱东林党辖制机会,培养魏忠贤掌握东厂,借助阉党的势力,彻底制衡了风头正盛的东林党。

老龙:太监势大其实也是被东林党争逼出来的!

体会到没人管束的明熹宗,可以开心做自己的事情了,正如民间流传的他喜欢做木匠一样,在这一过程中,他已脱离朝堂。各种军机大事都有魏忠贤来处理了,面对手中掌握的权利,魏忠贤也成为了真正的九千岁。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

1:在封建皇权制度的政治局势下,魏忠贤自然知道,他的权力来自当今的皇上明熹宗,没有他,就没有自己的今天。而明熹宗16岁即位,自己的孩子出生不久好后都夭折了,可以算得上奇事一件了。魏忠贤也是看在眼里,尽在心里,但是也没有办法。

2:随着明熹宗身体越来越不好,他想把皇位传给五弟朱由检,魏忠贤深知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自然不遗余力的,想方设法救助明熹宗,其中最终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身家性命。

结语:成也明熹宗,败也明熹宗。魏忠贤借助辅佐明熹宗,登上大明王朝的权力巅峰,迫害东林党,贪污腐败,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律,终究让他尝到苦果,挽救不回来明熹宗,那就只有把自己的命赔进去。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对明朝非常重要?

也不是说魏忠贤重要,有没有魏忠贤都无所谓,主要的是制衡,没了魏忠贤就文官一家独大了。文官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明朝灭了,文官不是换个马甲就完了,能活命继续富贵荣华,在这种思想下,那些文官彻底跳脱了。有魏忠贤在,你看看人家天启多轻松,钱钱有,想杀谁有人代劳,政局也稳,文官想搞啥瞒不过。看看崇祯呢,从一开始被袁崇焕欺骗把天启留下的家当败光,后来没钱找大臣借,被一顿忽悠才借二三十万白银,要知道他国丈买陈圆圆都比这价高,国丈不舍得捐钱,皇后拿银子给国丈去捐做个带头作用,结果还被国丈贪一大半。要是有个类似魏忠贤的人在侧,你看这些文官勋贵敢不敢如此肆无忌惮

魏忠贤除了过失,对大明朝有贡献吗?

魏忠贤对大明的积极作用也有一些。

魏忠贤在执政时期,在军事上做出一定的贡献。军事上,他给了辽东和西南两大战争的军费,做好了后勤工作。还有帮助平定了的奢安之乱,对地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当地的百姓更加安定的生活。頭條萊垍

在任用人才上,任用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还有兵部左侍郎袁可立。他们几个都是忠臣,从不攀岩附势。并且他们十分有能力,在朝廷上能够很好展现自己的本领。当时,这几个人是和魏忠贤对立的。魏忠贤能够提拔他们,说明魏忠贤还是对有能力之人,另之对待的。不会因为他们和自己作对,而不善用他们。这可以体现出魏忠贤,是爱国的。

再者就是,魏忠贤在赋税上,减少农业税,增加商业税。缓解了百姓的困苦。

为什么魏忠贤主政时期大明王朝外能御敌、内无暴乱?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明末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是幽梦的奸臣。

实际上,在魏忠贤担任司礼秉笔太监之前,明朝就已经内忧外患。魏忠贤专政的整个时期,依然内忧外患不断。

在魏忠贤专政期间,即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满清兵就先后攻取了沈阳、辽阳,大明朝损兵折将。陕西、宁夏的援兵半路就都逃跑了,可见明朝的衰败。而且南方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杀巡抚徐可求,据重庆,分兵陷合江、纳溪、泸州。

天启二年满清兵攻取西平堡,副将罗一贵战死。山东白莲教徐鸿儒也举旗造反陷郓城等。

天启三年,红夷占据澎湖。贵州官军三路进讨水西,副总兵刘超被打败。

天启四年,长兴民吴野樵杀知县石有恒、主簿徐可行。后来明朝将领王三善回师途中遭遇埋伏,全军覆没。这一年,左副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天启五年春满清兵攻取旅顺。明朝朝廷内部,魏忠贤也大兴文字狱和党争,把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大臣投入监狱,不久,大部分人就被杀害。

天启六年春,满清兵包围宁远城,总兵官满桂、宁前道参政袁崇焕固守。南方的安邦彦侵犯贵州,官军被打败,总理鲁钦被杀。

天启七年,澄城农民暴动,杀知县张斗耀。满清兵征伐朝鲜。

天启七年(1627)秋八月,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守墓。在去凤阳途中,魏忠贤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闻报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魏忠贤得到消息上吊自杀。

可见,魏忠贤当政的整个时期,明朝都是内忧外患不断,而且接连失败。

明朝末年,以当时的人才,究竟谁才能挽救大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明王朝以烂到了蕊里,无💊可救。纵有天神下凡也无力回天,一是西北干旱天灾人祸,不去赈灾救济,反而强力镇压,民以食为天。其二早以馅入经济危机,支不负出,兵马未动粮饷先行。所以从将军到大臣再到每名士兵,早以失去信心和信仰,随然为大了明王朝怜惜。但史就是史不骗人。崇祯皇帝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疑心太重,不能知人善任才是大忌。从历史中寻求帮助,我看见了帝师孙承宗大人似是个挽天回力之贤。还有熊庭弼,卢文照,卢向升,孙传庭大人。既便有这群能人贤臣,崇祯也无回天之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从街头混混到权倾天下,魏忠贤是如何实现人生大翻盘?

魏忠贤在天启年间,权倾朝野。那个时期也是明朝极为黑暗的时期,宦官集团的势力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早年的魏忠贤只是一个街头小混混,那么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了明朝的权力巅峰呢?

从一个无赖到权倾天下的晋级之路

史书记载,魏忠贤是肃宁人,年少的时候为人无赖,爱打架,可又总打不赢别人。自己很苦难,一生气自宫了。万历年间被选入宫中,后来任皇长孙母王才人典膳,巴结魏朝。皇长孙就是后来的天启皇帝,传闻喜欢木匠的那个,机缘巧合下,魏忠贤从开始就跟对了人。

天启皇帝的乳母叫做客氏,本来和魏朝勾结,后来和魏忠贤走的越来越近,两人情意深重。这样一来,魏忠贤也有了和皇长孙天启皇帝接触的机会。可以说,天启皇帝是魏忠贤看着长大的,他的喜怒哀乐,魏忠贤都懂。

等到皇长孙继位成为了天启皇帝,不喜政事,而且信任魏忠贤。大事小事都交给魏忠贤打理,有了皇帝的信任,还有客氏作为内应,魏忠贤一步一步掌握了国家大权。

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阉党形成与崛起

魏忠贤掌握权力后,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所有势力的形成,都是利益的趋势。内廷宦官,外廷文臣,他的爪牙遍布朝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形成,势力遍布各地。内阁首府都要依附于他的势力,可想而知其他文臣更是无法与阉党抗衡。

魏忠贤专权,实际上,天启年间他才是实际的掌权者。

阉党与东林党的持续对决

东林党的名称起源于东林书院,后来以东林书院体系为基础形成的势力,就是东林党。虽然是与魏忠贤的阉党斗争,但东林党代表的是江南士族的利益,说白了,都不是真正为明朝出力。

魏忠贤专权时期,东林党人遭到了持续的迫害,利益斗争中,始终处于下风。直到崇祯皇帝继位,东林党人才得到支持。一举击败了阉党,魏忠贤也被赐死。

不过魏忠贤虽然干了不少坏事,但征收士族富商的税费,使明朝边境战争军费充足,也算做了好事。东林党人大肆敛财,魏忠贤死后,他们利益集团的税费减免了。无处筹集军饷,老百姓的负担却重了,最终内忧外患,后金侵略,人民起义。可以说,明朝的灭亡源于持续不断的内斗。阉党和东林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魏忠贤能从一个小混混到权倾天下,源于他机敏的心计,也是因为明朝皇帝的不务正业。更深层的原因是明朝长期的内斗,导致朝廷内外腐败糜烂。可以说,就算没有魏忠贤,也会有别人来顶替他的位置。魏忠贤的专权是时势成就,也是历史必然。

魏忠贤得势仅三年,是否足以对明朝政治造成足够恶劣的影响?

恰恰相反,魏忠贤当权以后不仅没有造成所谓“足够恶劣”的影响,而且明帝国的边疆形势和财政情况还有所好转。真正给帝国造成“足够恶劣影响”的,恰恰是自诩“清流”的、魏忠贤的对头——东林党人。

客观地看,对于政治斗争而言,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忠”与“奸”,魏忠贤当权后,用残忍的手段整死了十几个东林党人,后来东林党反攻的时候,又同样杀了一批“阉党”。两派政治力量展开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双方下手都比较重。

这里面的恩怨是非,如果单纯以东林党的记录来作为评判,恐怕难以明断。既然双方都打着为天下为国家的旗号,都指责对方“乱政”,那么最好的标准,还是应该看他们通过政治斗争打倒对手以后,是如何来施政的,以及施政的实际效果如何。

通俗点说,就是“别看广告、看疗效”。

魏忠贤上台前,东林党丧师失地

魏忠贤垮台后,东林党玩完明朝

魏忠贤上台前,东林党也是当权三年,但造成的恶果,对比魏忠贤的三年严重得多 。

至于后来魏忠贤完蛋后,东林党人作为“清流”更是一直当权,以至于清朝人修的《明史》无耻地称之为“众正盈朝”,那么这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后果就是,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长达276年的江山社稷以皇帝自尽的方式终结(比清朝267年还长),崇祯留下的遗言是:“文臣皆可杀”。

实事求是地讲,东林党就是一个腐败无耻的政治集团,其成员大多具有道学家一贯的伪善特征,嘴上说的冠冕堂皇,就象现在的某些“公知”一样,说的东西与写的东西非常能打动人,而背后根本不关心人民的死活,尽干一些无耻愚弄大众的交易。

东林党在魏忠贤之前当权的三年,主要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把万历征收商税的税监给废除了;第二就是把辽东辽西丢了,丧师十万、失地千里。

他们出于党派私利,让熊廷弼英雄无用武之地,犯下了失地的死罪,然后官僚集团按程序判处他死刑,等待皇帝最后批准。

可一转身,我们熟悉的一幕发生了,这个官僚集团又收受熊廷弼的巨额贿赂,为他保命。他们嘴上喊着要促进国家政治清明,喊得真是震天响,可真正掌权以后,既不反腐败,也不抑制土地兼并,更不打击商业垄断,天天热衷于排除异己拼命敛财、拼命给大商业资本减税,加征的军饷全部摊派到最穷苦的农民身上,除此以外,啥正事儿都不干。

他们在魏忠贤上台前集体把持中央权力三年多,干的正事还不如海瑞一个人在应天巡抚任上七个月干的多。这种愚弄大众同时又装着一身正气的政治集团,要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清正廉明之士,你相信吗!?

魏忠贤严刑整肃东林贪腐集团

降低田赋并禁止官僚垄断商业

而魏忠贤当权以后,首先是以严刑峻法整肃东林贪腐集团,我们先不管这是不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但其结果就是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被送进了监狱或者被抄家;第二,就是在天启皇帝的示意下,恢复了太监监军制度,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文官体系来指挥战争的系统,让中央绕过文人官僚有了制约地方军头的权力。 这直接导致了天启年间,明朝守住了九边一线,后金势力从未成功入关过。

在内政方面,天启五年十月,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东林六君子”下狱死后三个月,天启皇帝就下诏(在魏忠贤建议下)提出了几条在现在看起来也非常理智的改革措施:

第一条,是降低田赋负担:“天下田赋因比年东西未宁,军兴费重……小民困累极矣。其免天下宿逋一年。以补纾目前新旧并征之苦……小民拖欠者尽行蠲免”;

第二条,是降低人民养马的负担。因为马户需要寄养朝廷的军马,一旦马匹生病、死亡或者被认为变得瘦弱了,就会被要求赔偿,很多人因此倾家荡产。诏书下令,以后出现类似情况,如果经过勘察,养马户“无作践情弊”的,“准免陪补”;

第三条,就是增加商税来充当军费:“各路关津隘口,商货经由处所,曾经万历二十七年等年设立征榷者,近因新旧兵饷诎乏至极,暂议开复”。这就把万历年间新增的商税而被东林党废除的部分重新恢复了;

第四条,禁止地方官僚集团私自从商业活动中抽分。“有擅立牙行、私抽税钱、网利病民者,抚按官严行查革参奏重治”。

所谓“擅立牙行、私抽税钱”是地方官僚比较喜欢干的事。他们一方面反对国家依法征税商税,另一方面垄断地方商业活动谋利。

这里补充一句,有人说不该加重商税,但对天启皇帝和魏忠贤来说,不给商人加税就意味着给穷人和农民加税,面对后金的军事威胁,如果不能采用果断的雷霆手段,该收的税收不上来,让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吃不饱穿不暖,那就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做法。

魏忠贤倒台前内政和战争都有改观

天启皇帝不是一个昏聩无能的皇帝

事实上,天启皇帝去世的时候(也差不多就是魏忠贤倒台前),对后金战争的局面已经相比东林党人的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观。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虽然谈不上是什么胜利,但毕竟重要的城市是守住了,没有出现沈阳、辽阳和广宁那种奸细给敌人打开城门失守的情况。

此外, 天启皇帝又命令魏忠贤把喜峰口等长城北部的关口整修一新,加以重兵防御。蓟门、山海关的坚固防守配合毛文龙后方进攻的抗金战略基本成型。后金正面强攻无法取胜,后方又面临威胁,内部辽民逃亡叛乱不止,粮食紧缺,在战略上开始逐渐处于被动态势。

除此以外,魏忠贤还用了两年的时间,花费了五百多万两银子,把万历二十五年被雷电击毁的三大殿修建完成了(至今的保和殿大部分就是那时修的)。而万历皇帝时期想要修,文官集团给出的预算一开口就是一千五百万两银子,吓得万历皇帝到死没敢开工。

《熹宗实录》中有记录的天启皇帝出席早朝,与大臣们讨论政务的次数就有一百九十多次,平均每个月两到三次。东林党执政时期,整肃东林党时期和魏忠贤完全掌权的时期,上朝的频率都差不多。

崇祯皇帝对哥哥并不以为然

死后谥号为明思宗含义深刻

对文官集团腐败无耻的了解,天启皇帝知道,但是即将继位的信王朱由检(后来的崇祯皇帝)不知道。

作为藩王,按明帝国的祖训,朱由检是完全不能过问朝政的。兄弟之间感情挺好,逢年过节朱由检都要进宫向哥哥请安。但这种礼节性的联系,完全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的信息沟通,让朱由检知道真实的宫廷内务和高层决策机制。

这种情况下,东林党信息单向透明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到处宣传魏忠贤如何联合客氏迷惑皇帝、迫害忠良,在宫内杀死宠妃、迫使皇后堕胎,甚至图谋篡位等等,把魏忠贤描写成了心理变态、祸国殃民的“权阉”。

因此,到了天启皇帝弥留之际,握着朱由检的手嘱咐他魏忠贤如何可用的时候,朱由检虽然表面点头称是,内心却完全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自己这个哥哥已经被魏忠贤迷惑,晕了头、中了邪,竟然临死还要为魏忠贤这种极品太监说好话,真是昏庸到顶!

最后,天启死后,崇祯觉得已经布置成熟了,将魏忠贤发往孝陵闲住。

魏忠贤一走,东林党立刻发动大规模的弹劾,之前杨涟的“二十四罪”又被翻出来重新弹劾一次。崇祯皇帝立即决定,派锦衣卫去将魏忠贤逮捕回京受审。在锦衣卫还没有到的时候,魏忠贤知道消息,在半路自缢身亡。

这里并不是说太监集团就有多好,问题是,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失去了制约!

东林党的反击是极为残忍的。魏忠贤虽然死了,仍被下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客氏先是被发往浣衣局洗衣服,没过多久又被下令用鞭子活活打死。魏忠贤的亲信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都被处死,并暴尸街头,还抄了他们的家。那些与魏忠贤结盟的官员们被打成“阉党”,包括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崔呈秀在内的二十五人被处决,十一人被判处充军戍边,其余二百余人分别被判流放、徒刑、革职等处罚。东林党全面起复。在清朝人记录的历史中,朝廷再次出现了天启初年那种“众正盈朝”的局面:政治清明、人才济济,国家似乎大有希望……

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东林党上台,除了人事变革以外,就是把魏忠贤在位期间的“恶政”统统加以废除,最重要的当然是减免盐课和商税,保障大盐商和其它即得利益集团的权利。然后,对魏忠贤制造的各种打击贪腐的“ 冤案” 加以平反,黄山采木案中的吴养春一家,没收的财产六十多万两银子,从国库里拨出来全部退还给吴家,其他各种被贪污罪名整肃的东林党人的财产,也都一一翻案退还。

这样一整,中央财政马上就非常缺钱了。东林党人提出了两个方略,第一是减少军费开支;第二是裁撤部分驿站。东林党的根据地东南地区的驿站很重要,当然不能随便裁,但是西北地区的驿站,实在是没什么用,所以就被大幅度裁撤了。

这两个方略很快就引发了两件堪称蝴蝶翅膀微微颤动的“小事”。

第一件“小事”是军费被压缩以后,辽东军饷很快就不够了。崇祯元年的八月,宁远爆发兵变。当时宁远守军的粮饷已经拖欠了四个月,计五十三万多两银子。新上任的辽东巡抚毕自肃连续九次上疏,请求拨付买马款、买军械款、赏金、月饷,但户部没有下拨任何资金。士兵们冲进辽东巡抚衙门,将毕自肃、总兵朱梅等捆绑起来索要粮饷,衙门里面的敕书、旗牌、文卷、符验等,散碎狼藉,荡然无存。毕自肃无力解决,上吊自杀。

宁远兵变发生的时间,距离天启皇帝去世已经一年,距离魏忠贤自杀已经八个月。而粮饷的拖欠时间是四个月,其责任显然在崇祯皇帝和重新当权的东林党头上,怪不到魏忠贤头上。魏公公当政的时候军饷都是按时足量发放的,从来没有因为缺饷发生过兵变。

第二件“小事”就是西北地区的驿站被裁撤以后,有个叫李自成的驿站工作人员失业了。他走投无路,选择了造反。

这两件事在当时还看不出来对明帝国有什么影响,但后来大家才知道它们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

最后,来一个非常灰色的结尾:

崇祯皇帝在人生的最后一天,曾经问过参与清算魏忠贤的大太监曹化淳对魏的评价,曹化淳说“若忠贤在,事必不如此”,崇祯听后默然。

崇祯死后,他的曾经的臣子们拥挤在新主子的门前,竟无人替他收殓,当然更无人提出修建陵墓和给与这位汉人王朝的末代皇帝谥号,但最后的胜利者清朝给了他陵墓和谥号。

这就是至今仍在北京郊区的“思陵”。

谥号为“思”,谥号里什么叫“思”呢?

官方的注释是:

“外内思索

追悔前过”——

是为“思”。

图片据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明史》

《熹宗实录》卷64

《明会要·食货五》

《熹宗实录》卷68

有人说拯救大明靠太监,那你觉得明朝末年,一手遮天的魏忠贤有无能力拯救大明?

要是魏忠贤还在,明朝不会亡,而且会变得非常强大,魏忠贤收富人的税收,老百姓交税少,这样老百姓有什么理由,继续造反!而且魏忠贤时期,国库有钱,军饷不会拖欠!皇太极在魏忠贤时期在军事上根本无法和明朝比!内政上,魏忠贤铁血手段,国家越来越好!要是魏忠贤继续管理明朝,明朝越来越强大!皇太极早晚被灭掉!

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朝不亡”,也有人说魏忠贤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魏忠贤到底是大明的奸臣还是忠臣?

个人认为魏忠贤既是对明朝而言的奸臣,又是对皇帝而言的忠臣,更是一位稳定时局能臣。

首先,从历史上看,就算魏忠贤不死,明朝也会灭亡,我认为明朝对关外的清军和陕西的李闯两线作战不会导致明朝的迅速灭亡。但就算崇祯帝能力再强,明帝国也躲不开那场贯穿于整个崇祯朝中后期的那场席卷中原的天灾和鼠疫,这是明朝迅速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假设魏忠贤在没死,在崇祯朝继续执笔掌印,那明朝灭亡的时间可能会大大推迟(至少是南北朝),甚至整个明末的中国历史格局就会改变。很多关于魏忠贤的评价是他权倾朝野,扰乱朝纲,蒙蔽皇帝,排除异己,但他也为天启朝稳定住了国家政局,让国家机器可以正常运转。

魏忠贤的身份是什么,天启二年魏忠贤除掉了神宗朝和光宗朝司礼秉笔太监王安后成为了大明司礼监秉笔大监(大太监),虽然掌握了明帝国的行政权利,但根据明朝的政体和权利体制,主宰者依然熹宗朱由校。魏忠贤权利再高,党羽再大,他也只能是天启皇帝代言人,是内廷服务机构的负责人,而不是帝国的主宰,他再能折腾,也不可能翻了明朝的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亡了明朝,没了皇帝,他得不偿失。

而扰乱明朝,起到副作用的当的恰恰是自我标榜为“正直清流”的东林党人。自从张居正死后,他的变法被废黜殆尽,明朝贵族地主阶级再次恢复了既得利益。一名因为国本之争而被神宗贬黜的官员修复了了东林书院,在此大讲经学,标榜气节,褒贬朝政,形成了一个学术团体,这个团体以“为国为民”的口号,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明末的国本之争,红丸案,移宫案,梃击案,争京案等等都和东林党有关系。当年这位被贬黜成为东林领袖的人叫作顾宪成,他还写了副大家耳熟能详对联挂在东林书院里,就是著名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所以如果说魏忠贤是笑傲江湖真小人左冷禅,那东林党就是伪君子岳不群。阉党与东林党两党斗得你死我活,但正是由于阉党在天启朝压制住了东林党,才使得明朝这部庞大的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而崇祯帝上台之后清除了阉党,东林党把持朝政,表明上道貌岸然,实际是祸国殃民,让明朝最后的一点元气耗尽,国家变得千疮百孔,最终使明朝在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下走向崩溃灭亡。

对内,东林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废除了魏忠贤向贵族地主和士绅巨贾收取的商业税和矿税,而开始征收榷税,利用开矿的名义向中小地主,商人和平民进行收税,导致民怨四起。直接导致天下赋税之额,十增其四,天下殷实之户,十减其五,富了自己,穷了朝廷百姓。导致国家税收严重下降,平民百姓的赋税却翻倍增长,国家经济赤字通货膨胀严重。最终官逼民反起义不断,毫不夸张的说,最终灭亡大明的高迎祥李自成就是托了东林党的“福”。

对外,天启朝袁崇焕在朝内魏忠贤的配合和支持下,兵马钱粮相对充裕,袁崇焕在辽东得以放开手脚。在天启六年取得了对后金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一度曾扭转了整个辽东战局的态势。天启七年,袁崇焕更是在宁远城为魏忠贤建立生祠,但后来因袁崇焕怕分权拒绝魏忠贤派来的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镇守宁锦,算是得罪了魏忠贤,后遭到了阉党弹劾,辞官回乡。

天启帝去世后,崇祯皇帝上台剪除了阉党,让明朝内部失去压制东林党的势力,废黜了魏忠贤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政治经济政策,东林党一家独大,不但没有清除党争,反而加剧了朝廷内部各个团体势力的互相攻击,诋毁。对内不堪忍受饥饿的百姓揭竿起义。对外辽东因缺兵少饷,朝廷掣肘使得关外防御举步维艰。逼得袁崇焕不得不私下议和,市米资敌,斩杀岛帅来维系辽东局势。

最后咱们来看一看关于魏忠贤在《大明熹宗悊皇帝实录》记载关于魏忠贤的一段话:据奏粤中搜括抵饷,其实摊派杂税、抽扣兵饷、那移赋额种种累害,及太平厂税额外加派商人,困苦情弊,昭然甚悉。著即与改归田亩,照地徵输,以抵辽饷,俟辽事平日另议。

魏忠贤所做的正是后世清代雍正帝所做的摊丁入亩的初期版,就是按地征税,这些税干什么去了呢,用作辽饷。所以可以说有魏忠贤在,关外辽东战局至少不会关外土地尽失,关内农民起义也相对会少的多,李自成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应该能够避免。

魏忠贤绝不是什么好人,善人,如果是的话,他也当不成司礼监大太监,更无法与东林党抗衡,但他培植党羽,排除异己,甚至自称九千岁,独霸朝野,欺瞒皇帝,他为了得到权利可以理解。但有一点就是他不敢凌驾于帝王之上,只是为熹宗皇帝当管家而已。所以魏忠贤既是对明朝而言的奸臣,又是对皇帝而言的忠臣,更是一位稳定时局能臣。

添加老师微信 qgzx5520(长按复制微信号)或LINE ID ve1314 可享受一对一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