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学怎么样理解自己,心理学上自我定义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人的一生就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怎么去了解自己?

自我剖析+记录+分析他人+记录+以己度人分析偏差+总结记录。

总之慢慢培养自我感知力,是快速了解自己的必备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区别?

心理学角度认识自己和他人,认识自己是有区别的,因为有投射原理。这说的是人依据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比如,认为自己喜好的别人也会喜好,自己厌恶的别人也厌恶,又比如自己有坏念头或某种不良习惯,反向指责批评别人有坏念头或不良习惯;或是把自己嗤之以鼻的特征、态度、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态度不端欲望太强。

也就是,其实别人真未必是我们感觉到的那些“别人”,“别人”很可能是你的投射。基于此,我们所受到的,那个想象中特殊而完美的“别人”的困扰,就很好理解了

如何从心理学方面认知自己,认识他人?

为了活得更自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了解他人。

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是,成人的内心冲突,神经症,身心症状都跟童年的经历,创伤有关。

从出生之前,父母的基因,个性,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对我们产生影响。在子宫中的回忆跟妈妈的情绪有关,妈妈是焦虑的,恐惧的,悲伤的,快乐的,直接对孩子的神经和身体发育产生影响。健康快乐的妈妈,孩子健康和快乐的机会就很大。

出生开始,我们没有行为能力的时候,我们的亲密陪伴者对我们的照料方式就开始影响着我们。我们是被无条件满足的,还是被冷落,被忽略的,让我们对世界是否有安全感,有希望。

当我们饿了,冷了,我们只会用哭声表达自己需要,妈妈及时把我们抱起来,喂奶,换尿片,添加衣服,让我们感到自己是被爱的,值得爱的,爱的记忆会保存在身体里,在未来分离,孤独的时候也可以温暖着我们。我们会成长为更坚定,乐观,勇敢的人。

反之,童年一直无法满足的爱的需求,会一直重复,直到被看见,被满足。

有的人在感情中一直受到伤害,无论分手几次,都容易被同样类型的人吸引,经历同样的被伤害,被抛弃。

直到我们在探索潜意识的时候,发现内心应该填满爱的地方是一个空洞,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无意识的不断攫取,只要是一点点,都毫不犹豫地收纳去填补空洞,忘了判断那些轻易得到的爱是否真诚和恒久。容易被表面的爱吸引,而被背后的别有用心所伤害。幸运的童年疗愈一生,不幸的一生疗愈童年。

认识自己,从觉察自己的现在与童年的关系开始。

过往的关系和经历让我们成为了今天的自己,今天自己的行为,思维模式都可以从过去中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女生说,我渴望亲密关系,但是走入亲密关系之后发现自己抗拒伴侣的靠近。

有个朋友说,我也知道熬夜不好,但是我每天晚上就是不能按时睡觉,即使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一位来访者说,我很感激我妈妈,很爱她,但是她一说话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我们探索自己,往往是从内心发生冲突开始。

认识自己,可以更好的了解他人,和他人相处。

我们都有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这个跟我们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结构有关。因为这个结构,我们可以捕捉到他人的表情,行为,观察会激起我们类似表情和行为背后相关的情绪和感受,想法,让我们以为自己懂得他人,了解他人此刻的想法和感受。很多时候,我们的猜测跟事实是相近的。

当朋友说,因为家人的离世,他非常的哀伤。看到对方哀伤的表情,语气,唤起我们过去丧失亲人,或者宠物,心爱的物件的悲伤感受。我们说,我懂得你的感受。虽然每个人的哀伤只属于自己,但是感受是相通的。

用我们内在的经验去理解,感同身受别人,更好的感受他人此刻的需要,而不是误解,漠视。

保持对自己的好奇,认识自己,也更好的认识他人。

心理学上自我定义是什么意思?

自我定义(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定义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关于自我定义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自我定义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

第二,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自我定义的作用包括自我引导作用、自我解释作用、自我期望作用和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心理学说爱自己就是深深接纳自己,如何接纳真实的自己?

接纳真实自己的第一步,是认识自己!

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意思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能做到的,要做的尽善尽美。知道自己做不到什么,做不到的,胸怀要像山谷那样宽广,尊重被人的意见和观点。

例如:我是一条鱼,我就在水中快乐的游泳,不去尝试像小鸟那样长出翅膀,在天空飞翔。高瞻远瞩,但绝不好高骛远!

心理学的“你”,是怎样定义的?大脑里为啥有一个“你”这个概念?

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流派,有个“客体关系”理论,解释了关于人与外界的关系,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就是“我”;客体,就是“你”。客体关系,就是研究“我”和“你”的关系。

“你”的概念,是大脑意识发展的产物。婴儿时,主客体是不分的。在婴儿的世界里,外界的一切都是“我”的延展,是“我”的一部分。他们抓到什么都会往嘴里放,包括自己的手和脚,会把妈妈的乳房当成自己的。


大脑里之所以有“你”的概念,是为了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边界感。大概从6个月开始,婴儿就有了自我概念。小婴儿照镜子时看到镜子里有另一个人,会隐隐约约感觉那人的动作和自己有关。这时还不能区分自我和他人,直到长到18个月以后,开始可以明确地区分“我”和“你”。开始知道别人家的玩具和食物,不能随便拿走。

随着慢慢地成人,“自我”的界限会越来越清晰。如果幼儿期(1-3岁)受到的照顾和保护过多,没有帮助他区分我和你,孩子识别自我和他人界限的能力就会减弱,容易出现婴儿式自恋。这些孩子长大后,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或者过度侵占别人的世界。

【我是咨询师欣然,为大家解答问题,记录随感,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和共鸣,请关注我,欢迎留言讨论】

为什么心理学的书很多都在谈要“接纳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指的是什么?

比如一个人个子不高,如果他不接受这个现实,整天和自己的身高较劲,看到个子高的人心里不舒服,听到别人说矮子也以为是在说自己。

相反的,如果他能够坦然接受,上述这些就不会对他造成什么烦恼或伤害。

再比如一个人出身不好,他不愿接受现实,整天怨天怨地,仇视比他出身好的人,不好好努力,总拿自己的出身当借口。

如果他接受这个事实,就有可能集中自己全部的力量,努力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状况。

所谓接纳真实的自己,是指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包括出身、外貌特征、性格等等。

没有人生来是十全十美的,正是这些缺憾成就了独特的“自己”。

接纳自己就是不再和这些无法改变或很难改变的事实纠缠,减少无谓的烦恼。

能接受自己的人通常比较豁达,内心平和,能够专注于经营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这样的人也会有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处境,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具备了这些条件的人,自然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什么是自我成长?

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我成长,不是按照自然的方式去简单的理解自我成长。

成长自己,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不用依赖他人,不依靠环境,不依靠物质也能获得的自在之乐。对自己全然接纳,对外部世界全然接纳。

心理健康其实就是内心的接纳度,现实的适应度,人际关系的宽容度,再加上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心理学上的现实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各自是什么意思啊?

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各自的特点如下:

1、现实自我(小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也指个体实际拥有的自我概念,即现在是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的特点是注重实际的情况,比较满足当下,从现实中找突破口。

2、投射自我(投我):亦称“镜中自我”,是指“我”意识到“我”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及他人对该形象的评判,并由此产生骄傲或屈辱感。投射自我的特点是容易在意别人的评价,并对这个评价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頭條萊垍

3、理想自我(超我):是个体对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自我看法,其特点是包括人们渴望拥有的那些品质,它们通常是积极的。扩展资料:由于人们总是按照理想自我来塑造自己的,理想自我是现实自我努力的方向,而且由于一般人,特别是青年人往往以为理想中的自己就是现实的自己。因此,现实自我总是带有不可摆脱的理想自我的痕迹。頭條萊垍

在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理智认识或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起积极的调节作用,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这时,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可以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自我得到健康发展。当现实中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重合度越高时,我们的自我满意度也越好;反之,自我满意度也就越差。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朝着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呈现。

拉康有句名言,“人皆活在言语中”。这说明言语、社会对人的切割作用。要妥善处理小我、投我、超我的关系,把具备“家国情怀”的“大我”熔入其中,引领自身建设,则人生的成功就更加行稳致远。

五十岁女人情感心理学?

50岁的女人首先最害怕在感情上被背叛,在家庭上不被需要,也害怕在工作上被边缘化,所以她们的心里是非常焦虑的!这年龄的女人应该给自己放松一下,用最舒服的状态来生活

心理学中的自我分类有哪些?

心理学中的自我分类有“本我”、“自我”和“超我”。

从心理学入手,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它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可理解为本能的我,遵循及时行乐,避免痛苦的原则。它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及情感的需要。

添加老师微信 qgzx5520(长按复制微信号)或LINE ID ve1314 可享受一对一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