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家庭问题咨询,得了双相情感障碍怎么办?

得了双相情感障碍怎么办?

当家人出现双相情感障碍怎么办?事实上,在心理咨询中,绝大多数来访者一开始更多是因为其他现实问题如家庭关系问题、情感问题、行为问题过来。

(出于心理咨询保密原则,来访者相关个人信息已进行处理。)

来访者一:冲动消费+婚外情问题頭條萊垍

钟先生,35岁。与妻子结婚三年,有个两岁的女儿。恋爱时,他很聪明、灵感无限,制造的惊喜和浪漫让妻子非常感动、开心。婚后妻子全职在家,平淡的日子被钟先生某天的突然辞职而打破。当时,夫妻手头上共有三十万的积蓄,辞职当晚,钟先生把妻子从睡梦中摇醒,提出买房,第二天就带妻子看房逼她做决定,妻子没同意。过段时间开始要买五十万的奔驰(那时候已经有辆迈腾了),妻子觉得这远远超出了家庭的负担,但怎么劝都没用。钟先生跟妻子闹僵后,买到了车。这时候他花钱如流水,情绪激昂,想法很多,甚至夸夸其谈。

两个月后股市崩盘,钟先生的资金来源出了问题。他开始后悔以前做过的事情,同时感觉脑子变笨了,很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非常颓废,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面对问题总是犹豫不决、反复思考。在妻子的鼓励下,他找了一份工作平淡地过了一段时间。然而,几个月后,他的阴霾情绪一扫而空,情绪亢奋,做事高调,在有外债十万元情况下,一个月内借钱办公司,开厂,买跑车,举债七十多万。每晚到凌晨回家,第二天又精力充沛地出去。

同时,他暴躁易怒,根本无法讲理,情绪一点就着,不允许任何反对,让妻子很痛苦,不知道怎么跟他相处。在此期间,他爱上了一个女学生并强烈追求,坚决要和妻子离婚。

妻子很痛苦、崩溃,但考虑到孩子还那么小,不想离婚。她强忍内心的伤痛,费了很大劲带钟先生过来,希望通过咨询来挽救婚姻。

来访者二:疯狂购物+赌球成瘾

陈先生,男,30岁,对人、对事很容易发火、急躁,让人觉得非常不好相处。总是独来独往,想法很多,经常做些怪事,比如养鳄龟和蛇等奇怪的动物,比如买了1000元的书一直没翻过;买下7800元的电脑眼睛都没眨一下;办理了7000元季健身卡,去了两次不去了;买了只猫一万多,丢在那里不管……类似这种行为层出不穷。很多时候购买了物品后包裹都不会拆开看。

这些疯狂购物的钱,都是从父母处拿来,30岁的他仍然不能为自己买单。因为每份工作中,虽然一开始每天斗志满满,高度自律,处于很开心很高涨的状态,然而都不超过两个月。最终不是跟老板或同事起冲突被炒,就是自己突然低气压了,郁郁寡欢,什么都不想做,对工作没感觉,觉得生活特别无趣,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更糟糕的是,最近像抽风一样地嗨,还迷恋上赌球,赌得停不下来,家里负债累累。当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控制不住地发脾气。

父母很无助,带其进行心理咨询。

以上2位来访者,分别因为不同的需求和目标而过来,但通过心理咨询,发现当事人有一个共同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也称为躁郁症,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

抑郁时,患者出现情绪低落、自责焦虑、消极轻生的情绪,而躁狂时,又会表现为冲动易怒、精力充沛、自负自满。这种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也有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会直接损害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能力。

抑郁期和抑郁症没太大区别,患者像失去生命力的死鱼在泥淖中放弃挣扎,几乎丧失掉了一切活力。

躁狂状态下的情绪异常亢奋、自信,但这背后也隐藏着暴躁易怒的本质。轻躁狂的情绪虽然快乐兴奋,但也常常起起落落、反复无常。躁狂情绪则有兴高采烈和夸张自大的特征,好像永远不会被抑郁、恐惧和愤怒打倒。

在轻微的躁狂状态下,各个想法之间的联系通常还比较清晰。

很多人会很留恋轻躁狂的状态,创造力和工作效率奇高,简直太吸引人。

这种奇怪的病症,曾经困扰过凡·高、贝多芬、费雯·丽等许多名人。海明威是最典型的躁郁症,据说他抑郁时,三年写不出一部小说,而躁狂状态下,一年可以写三部小说。

还有的人在轻躁狂状态下,人际关系很活跃,能够一下子与人建立熟络的关系,但难以维持长久,特别是跟亲密的人容易起冲突。

有些患者会出现一些离奇古怪甚至十分滑稽可笑的购买行为,很多时候买来的东西连包裹都不会拆开看,因为TA要的是购买过程中的兴奋感和刺激感。

有些患者会疯狂酗酒,有些会有赌博或者不明智的投资行为,有的沉迷网络、黑白颠倒,有的人在情感上出现频繁的婚外性、婚外情。

对于躁郁症患者来说,如果说抑郁期是地狱,那么躁狂期就是天堂。在现实中,TA很享受躁狂期的状态,会害怕抑郁的到来,不愿意待在抑郁期,所以也会通过以上的一些行为来回避抑郁期,让自己更多地待在躁狂期。无论是美食、美色、购物,或是香烟、酒精、赌博,还是频繁的婚外性、婚外情,只要能让TA兴奋、刺激的,都可以成为TA心目中的“救命稻草”。

躁狂期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不知疲倦,对于睡眠的需求越来越少,而且极其渴望与人接触。这些行为所导致的情绪后果可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随着躁狂症状逐渐变得严重,思维也会变得破碎分裂,甚至常常出现精神错乱的情况。

在严重躁狂的所有临床症状中,最极端且引人注目的,要算是那些疯狂而又暴力且看似没有目标的行为。在躁狂患者身上,有相似的古怪、偏执而又冲动的行为模式,比如酗酒和药物滥用、病理性赌博、严重且反复的财政赤字,以及混乱的人际关系、自杀。

不管是酒精、购物、赌博,还是婚外性婚外情,一旦被躁郁症患者沾染上难以戒断,会反反复复。

由于这样的特点,患者的人际关系和婚姻容易出现问题。在躁狂期,TA可能最自私自大,对于周围人的关心可能会随时翻脸。TA会无端责怪伴侣,甚至是折磨,任何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可能成为敏感剧场的导火索。有时候敏感心态加上躁郁期的外显表现,家暴倾向会高于一般人。頭條萊垍

躁郁患者会一直处于躁狂与抑郁交替进行的状态,对于家人、伴侣和朋友来说,这是一件令人心碎又头疼的事情,他们起伏的状态、“不可理喻”,会消耗掉周围人的关心和耐心。

但躁郁症不容易被识别,也很容易被漏诊。一般说来,一部分患者在处于抑郁状态时,会有一定的自知力,会主动就医,此时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若是处在轻躁狂状态,他会觉得自己很正常,也非常享受;而处在重躁狂状态时,虽然意识到自己有异常,但仍不会认为这是疾病,甚至会强烈拒绝治疗。

所以,作为朋友、家人或伴侣,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有异常,情绪大起大落,行为冲动如,酒精依赖、疯狂购物,赌博成瘾、游戏成瘾、频繁的婚外性婚外情,就要有一定的觉察意识,考虑TA是否为躁郁症者。若确诊,首先是通过心理咨询和药物进行治疗,若这个病态能够得到改善,这些浮在表面的现象才能够真正得到改变。

作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属,可以做什么?

最近,关于国航员工牛某某大闹头等舱的信息满天飞。一开始,大众表示难以理解牛某某的做法,认为其言行过激,污蔑他人。

此次舆论热议源于一位名为李亚玲的当事乘客在微博上发布了事件经过和视频,并对牛某某和国航进行控诉

随着乘客“李亚玲”进一步发布“牛某某是双相情感障碍”等信息,再加上一些所谓专家、专业人士称之为“精神病”,大众一片哗然,关注点随之发生了转移:“精神病”患者可以随意乘坐飞机吗?该不该限制?会不会造成安全隐患?

且不说这位乘客李亚玲擅自将牛某某的疾病信息、个人隐私在网络上公开是否违反了道德,甚至触犯了法律法规;她的这个举动已经引发了大众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等所谓“精神病”的误解和恐惧,甚至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开始了污名化!这极为不妥!

作为一名临床15年、曾任担任广州公立三甲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的精神心理科医生,我必须负责任地为双相障碍的患者正名:

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并不可怕,他们在公共场合攻击他人的可能性很低,而且所谓的攻击实质上是被动防御,请大家不必恐惧,更不要歧视!

这两天,《新京报》、南方卫视就这个话题采访了我的看法,我作出了专业分析,并郑重地发出了以上呼吁。

何主任接受《新京报》采访报道部分内容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双相情感障碍?很多人对此非常不了解,多家权威媒体甚至在报道中把疾病的名称写错了,写成了“双向情感障碍”,可见大众对该疾病有了解甚少。

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躁郁症”,大众直观地感受就是患者一时抑郁,一时又躁狂,情绪失控时会攻击他人。这个理解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甚至可以说是误解。

真正的双相障碍的患者确实有轻躁狂/躁狂症状,核心表现“三高”:情感高涨,持续的兴奋感和喜悦;思维奔逸,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意志活动增强,充满精力不知疲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他们往往是非常高兴甚至是兴奋的,自我感觉良好,不会轻易与人发生冲突,这才是真正的“躁狂”;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暴躁、骂人,甚至打人。

但是,很多临床精神科医生对此也缺乏认识,一旦发现来诊者有过大发脾气、打人毁物等行为,就认为是躁狂发作,从而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这就是我多次分析的双相障碍“过度诊断”或“泛双相化”的问题,许多精神科大夫认为这是非典型双相,但精神科专业领域,在体制内权威精神科大夫之间,大家也有分歧,比如国内精神科四大巨头的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颜文伟教授和华西精神卫生中心的孙学礼教授也对此有过深刻的批判。

所以,从牛某某的行为和过往信息上来看,她很可能并非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她之所以患病,在某些场合下情绪异常激动,很可能是其成长经历和任职空乘人员期间遭受过心理创伤,不排除是一些违反航空规则的乘客带来的心理创伤。

所以,每当遇到她认为他人不遵守规则、不合理的情景时,便容易激活其创伤,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和不安,敏感易怒,言语容易失控,不排除可有类似于某种程度短暂的妄想状态(称部分乘客“密谋”打她等)。

对于这种情况,她更应该被诊断为抑郁症伴发偏执型人格改变,也符合我们机构提出的病因学新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

可能有的读者问,既然她敏感、易怒、容易激动,是否也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影响呢?

影响并不大。有偏执型人格改变的患者虽然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无意或好意当成坏意,所以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在创伤被激活时甚至有一定的攻击行为。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类患者的攻击行为属于被动防御,也就是感到自己被侵犯、伤害时才会作出防御性攻击,而且,主要针对家人、密友这类亲近的、安全的人。

而在公共场合时,他们可能会情绪激动,言语过激,但他们往往清楚知道攻击行为会带来的后果,一般会有所控制;很多患者甚至非常自卑,不愿意出门社交,陷入自闭。

就像这次事件的主人公牛某某,虽然她面临一系列刺激而不停地指责、谩骂,烦躁不安,但其始终没有做出伤害他人或影响航班安全的行为。这类患者对外界的伤害其实很低,并不会高于大多数正常人。

总之,无论牛某某是不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病情缓解甚至稳定期,法律上都没有也不应该限制她乘坐飞机等公共交通的自由。不过,为避免他们与外界发生冲突,最好有与患者关系较好的亲友陪同,及时安抚其情绪,避免类似的事态发生。

在此轮热议中,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大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

从本质上看,牛某某“大闹头等舱”是源于部分乘客不遵守航空规则,经空姐提醒后仍未结束通话。牛某某出于曾作为空乘人员的专业素养,出于对于航空规则的坚持,她一跃而起,愤愤不平。

换言之,她的初衷是善意的,甚至可以说是正义的,只是表达的方式过于极端。但当时周边的乘客从未认可她的初衷,完全忽视了在航班上违规使用手机引起的安全隐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情况,经常坐飞机的朋友就知道,其实很常见,对吧?不存在危害航空安全,对吧?”乘客李亚玲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可见她对航空规则的漠视到了何等程度。

有这样想法的不只她一人,绝大部分乘客,此次事件的看客都是这种心态:离起飞还有20分钟,打个电话有什么不可以?发生过相关事故吗?何必小题大做?

也正因如此,人们的舆论热点才会集中在所谓的“精神病人”对公共安全是否有害,而不是如果飞机开始滑行了还违反使用手机的话,将会带来有多大的安全隐患!

当然,我不是全然为牛某某的行为开脱。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理解和包容并不代表纵容,如果对于他们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违法行为不给予惩罚,也会纵容其类似的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疾病获得性收益”问题。

因此,虽然牛某某出手阻止的目的是好的,但她的言行确实过于激烈,也导致其余乘客的不满。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她,令其情绪更加失控。根据多位乘客的叙述,牛某某在航班过程中也违反了不少乘客规则,对其它人造成了烦扰。

根据网友们扒出的历史,牛某某在其它公共交通上也有过此类过激行为,甚至因辱骂警察遭受法律惩罚。

精神疾病患者只要具备完全的民事和刑事责任行为能力,只要违反了法律法规,也应该一视同仁,接受惩罚。但并不能因为对他们排斥、歧视和污名化。更不能继续对其谩骂、耻笑、甚至对其家人也进行攻击。

另外,在此轮舆论风暴中,有不少媒体报道将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动不动就采用“精神病”“精神病人”作为标题,甚至有精神科医生也直指“牛某某就是精神病人”,“这类精神病人”。

精神疾病范围极广,重至精神分裂,轻至烟瘾,都可被称为精神疾病。把这些人群都叫做“精神病”,合适吗?

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确,精神科临床中,双相障碍属于6类重性精神病之一。在医疗专业的语境下,称其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并不为过,但是,实际上,称之为重性精神疾病更为稳妥。

当涉及公众话题,尤其是“精神病”这个词被污名化的今天,公开发表言论时,是否应该考虑“精神病”这一措辞到底意味着什么?会给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带来何等压力和不便?

“精神病”在大众口语中是一句骂人的话,普通老百姓对这“精神病人”的第一反应是疯疯癫癫,行为失常,精神错乱,要躲远一点。如果还要对这部分重症患者冠以“精神病”的标签,让他们备受歧视,加重病耻感,对病情难道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而且现在,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达17.5%,从统计学角度,每5.5个人中就有一名精神障碍患者,也就是说我们的亲朋好友中都可能有这样的人,所以如果我们歧视他们,实际上就是歧视身边的人。

关于精神医学,精神病学,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的概念和区别,我曾经撰文分析,并提出“精神病学”应在临床上消失!

而且,大众应意识到,所谓的精神疾病诊断只是从现行精神病学角度出发的、具有局限性的标签,而精神病学甚至精神医学的发展现在还有很大局限性,比如多数精神心理障碍是症状学诊断,还不能深入地展现问题的本质,更不能代表患者的全部,决定其一生!人们对待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时,应该保持更多的理性、理解,他们需要更多的善意。

此次事件引起这么大的轰动,部分网友的辱骂、攻击很可能会对牛某某造成很大的创伤。一来她可能因此陷入重度抑郁,出现意外;二来也可能因外界的恶意和不理解,逐步由偏执型人格改变发展成偏执型甚至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真的对其身边人的造成伤害。这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另外,从该事件可以看出国航对员工的心身健康并没有足够的重视。4年前,德翼航空副驾驶员卢比茨涉嫌蓄意撞毁客机事件,他便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继发重度抑郁症患者,当然在此我要澄清,卢比茨驾机撞山的行为是因为他是一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而非抑郁症所致。所以如果我们要重视航空人员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重视排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

涉嫌蓄意使德翼客机坠毁的飞行员卢比茨,图片来源网络

因此,航空公司一定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心身健康,不能再流于形式,否则悲剧可能还会发生。

在文章最后,再次呼吁大家不要再将双相情感障碍等同于所谓的“精神病”,不应对这部分患者歧视、排斥、恐惧。

换个角度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实是受害者,他们大多原本内心善良,对道德、行为规范要求特别高,但遭受来自原生家庭、校园、社会和互联网等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后罹患疾病,他们值得被理解和接纳!

而且,双相障碍并不是绝症。我们机构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发现,双相情感障碍背后的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及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的病理性记忆。通过深度催眠下的病理性记忆修复术进行修复后,是可以让患者高效康复的。

即使只采取临床药物治疗,也有很多患者通过家属的自我反省和提升,坚持服药,调整心态,结合家人和亲友的支持,逐渐康复。

更可况,由于过度诊断的问题,所谓的双相患者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双相。

最后,我再次呼吁,精神科医生在下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在“精神病”日益被污名化的今天。否则会使患者的病耻感加重,恶化病情。治病不治人,不想病人所想、知病人所知,这是对我们精神科权威性的摧毁,是医学的悲哀!

如何对待双相情感障碍的丈夫?他对我表现出厌恶,如何取得他的信任?

你说他对你表现出厌恶,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症状。

知道你的不容易,他的每一次发作对家庭对情感都会是一次创伤性的体验。但如果你们两人都能充分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表现,能够理解有些反应病理的还是真实的,可能会对你们双方都有帮助。

对于双相障碍的患者,家庭的支持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你要鼓励他看精神科医生,督促他按规定服药,在病情基本稳定以后,如果你们能一起接受心理咨询——家庭焦点治疗,会很有帮助。

如果你是位精神科医生,你的家人得了双相情感障碍,你会如何治疗?吃药还是心理辅导呢?

我本身是精神科大夫,又是心理医生。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作为一名专注于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高效康复的医者,我们的临床实践突破性发现和经验,让我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1、首先,要看这个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是否有问题。临床实践中,我们面诊的不少患者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属于“过度诊断”或者是“泛双相化”情况。即孩子有抑郁发作的经历,但因为一些叠加性创伤而导致砸人毁物等行为,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从多学科诊疗角度,这种诊断是不妥的。因为,“双相情感障碍”属于重性精神病,这个帽子轻易不能给孩子扣上。诊断一定要谨慎。

2、不管如何,父母一定要学会自我反省,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有助于孩子病情的改善,也是孩子康复的重要保证。父母可以关注一些比较权威的微信公众号,比如财新传媒的副主编张进老师(他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创立的“渡过”,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晴日心身医疗”则有很多的专业文章。

3、根据孩子的病情和父母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了解以及国内精神科机构的了解,选择适合于自己孩子的机构和方法。

4、如果病情严重,首选药物治疗,切记不要随意停药!!!可以选择当地的权威精神科机构,有条件,可以首选国内精神科四大巨头:北大六院、上海精卫、湘雅二院、华西精卫。

5、在情绪稳定后,心理治疗根据孩子的意愿和当地的资源谨慎选择,切记避免选择精神分析法,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6、再结合物理疗法和运动治疗等,有助于孩子的康复。

7、我们这样的机构只适合于终极选择或者父母希望高效康复。

8、最后说一句,双相情感障碍并非不治之症,是可以治愈的。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如何给予患者最大的帮助?

我来回答您的问题,我是一名在工作十多年的精神科护士,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您的问题也正是现在很多病人家属都在关注和希望了解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干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您简单讲解一下:

第一点:要关注患者的服药情况,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家属不要私自的停药或者减少药量。

第二点:要关注患者的睡眠情况,建议睡前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催眠音乐都可以,睡前也要避免情绪激动,太过兴奋或者情绪波动太大,可以用热水泡脚,或者做一些足底按摩,这样都有利于睡眠。

第三点:白天的时候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慢跑、瑜伽之类的,患者在抑郁状态时可以和患者分享一些以前的趣事或者美好的回忆,患者在兴奋状态时,要避免用过激语言刺激。

第四点:在饮食方面,抑郁状态时可以少量多餐,兴奋状态时也要避免暴饮暴食。

第五点:也要及时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与主治医师联系,调整药物或者进行相关治疗。

第六点: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不要让患者有病耻感,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如有需要可以私信咨询!

21岁的儿子得了非典型双相情感障碍,作为家长以后该怎么办?

非典型双相情感障碍,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或者两者混合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的特征有情绪的不稳定性、容易激怒、思维混乱、睡眠明显的增加、可能出现肥胖或者体重增加、不能集中注意力、悲观厌世有自杀念头、滥用酒精和药物等情况。

躁狂发作的特征有人精神亢奋,情绪不稳定,思维跳跃,时而激动暴怒,时而喜笑颜开,口若悬河,但是仍然滔滔不绝。活动比较多,精力比较旺盛,难以入睡,生活节奏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等。

混合发作这种情况在我们临床上比较少见,即抑郁症状立刻又转变为躁狂症状,情绪起伏不定。

作为父母,孩子是我们的心头肉,希望您做到以下几点:

1、拥抱困难,积极面对孩子的这种疾病,接纳尊重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家庭的温暖,并可以发动身边的亲戚好友及朋友们一起帮助他,而不是责备冷眼旁观。

2、家长和患者都要积极正确的认识疾病,早治疗早康复,要做好复发的准备,严格服从医嘱,严格用药,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共同努力。

3、要时刻监控患者的病情,进行心理咨询,做好心理疏导干预。让患者在抑郁的时候充满人生的希望,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亲戚朋友的支持,躁狂状态时不要激怒患者,注意患者的情绪,避免冲动伤人。

4、俗话说的好,久病成医,再加上这种疾病,在做好医嘱的时候,大多数都是靠患者和亲人共同面对才能解决问题,所以父母和患者应该共同学习医疗常识,有利于早日康复。当患者看到亲人的努力的时候,他们就会慢慢的改变,学会自我调节,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认知能力。

5、最重要的还是不能让孩子脱离社会,脱离朋友。应该让他多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帮助他,让他看到希望。

陌生人希望您早日康复,不要让父母再操劳!

家里有双相障碍的孩子,做为家人应该怎么做才利于病情康复呢?

给“双相”孩子监护人的几点建议……

在精神科,青少年患者的康复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

一方面,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有着和成人不同的身心理特征,在康复和护理过程中比成人需要更多的家庭支持。

另一方面,大部分父母对待精神疾病的治疗、用药和护理的理解是有误区的,很难专业、有效地护理孩子,甚至那些不专业的举动很可能导致孩子病情反复。

本文就以双相障碍为例,谈谈面对家里的小病人,父母该做什么?

“我孩子没法上学,治疗又还没开始,这段时间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的病情一旦恶化了,怎么办?”

“我该怎么跟孩子相处,才不会刺激他?”

……

患者家属群体普遍都弥漫着焦虑情绪,孩子得病了,父母也成了半个病人,我十分理解。

下文中,我就家长如何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一些帮助,也为临床医生的宣教提供一些参考。

1

正确了解疾病是支持治疗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精神科或心理治疗机构都会有相应的宣传栏和宣传书籍、公众号等,这是经过专业人士审核、筛选的有用信息的汇总,比起不知来源的网络信息更可信和专业。

在孩子就诊前,家属要尽量做好这方面的功课,对疾病树立一个正确、客观的认知。——这是家庭治疗的基础。

对于在我们机构进行过面诊的患者家属而言,我在面诊时已经较全面地分析了患者的病情、诊断、介绍了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和预期效果。

在等待期间,家长可以提前更具自己学习到的精神疾病知识,将患者的成长经历、情绪变化、就诊经历、服药情况、应激事件等与疾病相关的要点梳理好,这对医生快速、准确地获取患者信息十分有帮助,可以有效提高诊疗效率。

2

过度关注学习成绩是错误的

孩子患病了,对学习肯定有影响,如果休学则影响更大,家长自然非常担心。

虽然明知道孩子是病人,但部分家长还是忍不住在孩子面前提及学习问题,甚至逼迫孩子学习。

大部分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或抑郁症的青少年都伴有学习障碍,轻重程度不一。

具体表现为拒绝学习,或虽有主动学习的意愿,但一接触学习相关的事物(如作业、老师、同学、学校)就烦躁不安,静不下心来。

这可能源于一些校园创伤事件(老师的语言暴力甚至体罚、同学的欺凌或嘲笑、重大考试失利等),也有可能因患病后学习效率下降和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导致孩子学习成绩急速下滑、自信心备受打击。

图源:视觉中国

这些孩子已经对学习形成了负性的条件反射,无法控制自己。

在得到有效治疗之前,如果家长逼迫孩子学习,或者只是有意无意地提及学习问题,都会让孩子更加焦虑。

所以,家长要学会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事情,当务之急是先改善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康复,再解决学习问题,把落下的功课慢慢补回来。

3

肯定孩子的良性改变

包容小的恶性事件

大部分孩子患病后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可能是特定症状,也可能是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

最常见的是沉迷电子游戏。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特别沉迷游戏,经常抱着手机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生活懒散,为此跟父母经常发生口角。

图源:视觉中国

我能够理解父母的心情,但我更理解孩子的苦闷。

抑郁和双相患者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心情非常压抑的,尤其是休学在家的孩子。

过去的经历让他们痛苦,现在又面临种种难题导致烦躁不安,想到未来更是绝望。

玩电子游戏是这些孩子为数不多的、可以暂时逃离现实、得到放松的方法之一——但这种逃避是阶段性的,只要孩子的病情得到有效解决,沉迷游戏的问题多半也能有效缓解。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被诊断为双相的患者,非常爱玩游戏,跟父母吵得不可开交。

但他对我说,他并不是真正喜欢玩游戏,只是因为无事可做,想打发时间。

后来经过治疗,他顺利返校学习,再加上我引导他找到了奋斗目标后,他自然就不再沉迷游戏了。

至于其它对病情没有影响的不良行为,家长也可以选择性地包容,如果不清楚孩子的行为是否会导致疾病恶化,可以用纸笔记录下来,在复诊时咨询主治医师。

对于病情严重、等待治疗的孩子而言,家长要守住的底线就是要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如果孩子出现自杀倾向、行为,必须马上就医,不能拖延!

在做家庭治疗的时候,我经常跟家长说:你们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千万不要跟你们理想中的孩子作对比。

一旦发现孩子的改变和进步,给予认可和表扬,这容易形成一个正反馈,对孩子的康复很有帮助。

5

主动修复和孩子的关系

只要家长一发现自己的不足或曾经犯下的错误,就应该主动修复亲子关系。如果愿意或有需要,家长可以诚恳地向孩子道歉。

我并不是指责父母。虽然很多家长因自身的情绪、行为问题曾对孩子造成伤害,但并非出于恶意,绝大部分都源于对孩子的爱。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父母要自省,但不要沉溺于内疚,而是要积极改变,避免再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

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在能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可组织出游,带着孩子去户外走走。

暂时离开压抑的环境不仅能缓解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病情也有好处。

图源:视觉中国

6

千万不要擅自改变药物用量!

药物的调整也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很多家长担心副作用,看孩子症状缓解就擅自改药,这是绝对错误的!

没有得到原来就诊的医生指引或允许,家长不该擅自调整已在服用的药物(包括药物种类和药物剂量)!

在复诊之前,如果孩子出现了很严重的药物副作用,不要盲目等待,应立即找原来就诊的精神科医生挂号、咨询!

◆ ◆ ◆ ◆ ◆

青少年心身健康与家庭系统密切相关,家长不能认为把孩子安心地交给医生就可以放手不管了。

事实上,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对孩子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不断学习、反省和进步,尝试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内心。

家长的改变对孩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往后更长的日子里,陪伴孩子的不是医生,而是你们!

添加老师微信 qgzx5520(长按复制微信号)或LINE ID ve1314 可享受一对一咨询服务